实验室里瞬间鸦雀无声。
无数双眼睛死死盯着那些小黑块,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外星物体。时间仿佛凝固了,连呼吸声都消失了。
"这...这是进口的吧?"终于,有人打破了沉默,声音中带着最后一丝侥幸。
林舟平静地摇摇头:"全部是我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用的就是这台光刻机,再加上一些基础的化学处理。"
这句话像一枚重磅炸弹,在每个人心中炸开。
"不可能!"周工程师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绝对不可能!我干了三十年半导体,连星条国最先进的设备都参观过,知道芯片制造有多复杂!这种东西,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下做出来的!"
林舟不慌不忙地从盒中取出一枚芯片,递给他:"您可以亲自检验。"
周工程师接过芯片,手抖得几乎拿不稳,其他专家立刻围了上来,争先恐后地想一探究竟。
"给我看看!"
"让我检查一下!"
"拿放大镜来!"
实验室里一片混乱,林舟示意助手拿来一台测试设备——这是一个简易的电路板,上面有插座、开关和指示灯。
"请各位先冷静,我们可以现场测试这枚芯片的功能。"林舟的声音压过了嘈杂,"这是一个简单的四位二进制加法器,可以完成0到15之间的数字相加。"
他熟练地将芯片插入测试板,连接电源,调整输入开关,很快,测试板上的指示灯开始按照既定的逻辑亮起和熄灭。
"2加3等于5,二进制表示为0101。"林舟解释着,拨动开关,指示灯精确地显示出计算结果。
"7加9等于16,二进制为,需要进位。"
再次拨动开关,指示灯又一次精确地变化。
整个实验室再次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唯有测试板上指示灯的闪烁证明时间仍在流动。
卢教授颤抖着手,接过林舟递来的放大镜,俯身查看那枚小小的芯片。当他看清芯片表面那些细密的电路线路时,一声不可抑制的惊叹从喉咙深处涌出:"天哪...这是真的...这真的是集成电路芯片!"
他的话音刚落,其他专家立刻争先恐后地凑上前,要亲眼确认这个不可思议的事实。
一位年过六旬的老院士拿着放大镜看了足足五分钟,突然腿一软,瘫坐在身后的椅子上,脸色苍白:"这...这不是简单的仿制...这是完全自主设计的电路布局...而且工艺虽然粗糙,但原理和制造方法都是正确的...这简直..."
他说不下去了,激动得嘴唇直哆嗦。
周工程师的反应更加激烈。他反复检查了芯片和测试结果,确认这不是什么障眼法后,整个人像被抽走了骨头一样,一屁股坐在地上,嘴里喃喃自语:"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违背了所有常识..."
林舟环顾四周,满意地看着这群顶尖专家们各种震惊、不可置信的表情。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深知这种时刻的快感——当你用超前的知识,彻底打破别人的认知边界时,那种优越感简直无与伦比。
"各位专家,我理解你们的震惊,"林舟适时开口,声音平静而自信,"但事实就摆在眼前。我不仅制造出了这些芯片,还掌握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他走到一块挂满图纸的白板前,开始详细讲解整个芯片制造过程:"首先是设计阶段,需要确定芯片的功能和电路结构。然后是掩模版制作,这是光刻的关键。接下来是硅片准备、光刻胶涂布、曝光、显影、蚀刻..."
林舟侃侃而谈,专业术语信手拈来,整个过程讲得详细而透彻,仿佛他已经从事这行几十年。事实上,借助系统的知识灌输,他确实掌握了这个时代最尖端的半导体技术理论,甚至比在场的任何专家都要全面深入。
随着林舟的讲解深入,专家们的表情从震惊逐渐转为痴迷。许多人掏出笔记本,疯狂记录着每一个细节;有的直接拿出小录音机,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字;更多的人则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林舟,生怕错过任何信息。
"最困难的部分是光刻机的自制,"林舟继续道,"没有精密设备,我只能另辟蹊径,通过一些机械原理的创新应用,实现了微米级的精度控制..."
"等等!"李院士突然打断他,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你刚才说'通过机械原理的创新应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这简直是...简直是..."
他说不下去了,眼中闪烁着近乎狂热的光芒。
林舟点点头,走到光刻机旁,打开一个面板,露出里面复杂的机械结构:"传统的精密控制依赖高精度伺服电机和闭环反馈,但我们没有这些条件。于是我设计了这套基于微分机构和杠杆原理的控制系统,通过多级杠杆放大微小的手动调整,再结合自制的光学尺进行位置反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