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垣城那栋爬满藤蔓的小楼里,灯火亮了整整半个月。陈闻远伏案校对版面,指尖划过油墨未干的纸样,能闻到新鲜的松烟墨香;李思澜蹲在印刷机旁,调试着滚筒的压力,确保字迹印得清晰;何敬之则抱着一摞稿件,筛选着各地传来的工农业数据 —— 在他们和沈未央的合力下,奉垣第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启明报》,终于从油墨与纸张中诞生。
创刊号的头版没有花哨的标题,只印着一张寮南战场的照片:硝烟还没散尽的阵地上,两名奉垣军士兵搀扶着受伤的同伴,身后是巍然矗立的 “龙吟” 战车,履带旁还沾着焦土,却像座钢铁丰碑。照片下方,只有一行黑体字:“为守护而战。” 再往下,是霍聿枭签署的连湾治理公告,字句简短却有力:商贸按新章重启,日侨遗留资产由当局登记处置,优先租予本地原住民商户。”
第二版开始,藏着《启明报》的 “新知”—— 有奉垣兵工厂 “启明式” 机枪日产突破百挺的数据表,配着工人组装枪械的素描;有 “新知” 专栏,顾宗棠用 “磁铁吸铁钉” 的例子,讲电磁原理如何能 “让机器自己动起来”,还画了个简易的线圈图,怕读者看不懂;甚至有读者来信栏,刊登了连湾百姓感谢奉垣军,字里行间满是真切。
这份报纸没像其他报刊那样哗众取宠,也不偏帮任何派系,只讲事实、列数据、说人话。发行第一天,奉垣街头的报童就被围住,有人买回去仔细读,有人凑在一起讨论 “电磁还能做什么”,连学堂的先生都把 “新知” 专栏的文章当成教材 ——《启明报》像一扇窗,让更多人看到了奉垣不只是打仗,还在实实在在地建设。
连湾的局势,也随着《启明报》的发行渐渐稳定。港口的吊机重新转动,工人穿着统一的工装,把奉垣产的布匹、机床零件装上商船;之前被日侨占据的工厂,贴上了 “奉垣官营” 的牌子,技术员正在调试设备,准备恢复生产;街头的摊贩重新出摊,卖着热乎的豆浆油条,有人还在摊位旁贴了张《启明报》,指着上面的连湾治理公告说:“现在好了,咱们自己的地,自己说了算!”
霍聿枭派了一个营驻守连湾,士兵们除了巡逻,还帮百姓清理战后的废墟。有老人拉着士兵的手,指着街角的老槐树说:“以前小鬼子在这儿设岗,不让咱们靠近,现在终于能随便走了。” 眼里的泪,混着笑落下来。
可平静之下,暗流还在涌动。从连湾溃退的日军残部,加上一群死硬的日本浪人,没法从海路逃走,就沿着寮东半岛往北跑,想从延州方向逃进新义州。这群败兵像疯了的毒蛇,把怨气撒在沿途的村镇 —— 他们闯进安和县的李家村,抢走粮食,放火烧了房子,连老人和孩子都没放过;在王家屯,他们把反抗的村民绑在树上,用刺刀挑死,还抢走了村里仅有的几头耕牛。
“督军!安和县急电!” 秦穆拿着电报冲进指挥部,声音发颤,“日军溃兵屠了李家村、王家屯,现在正往延州腹地跑,沿途的村子都遭了殃!”
霍聿枭接过电报,指尖捏着纸边,越攥越紧,指节泛白。电报上的字像带了血,“全村百十余口,仅三人逃脱”“房屋尽毁,粮食被劫”“村民尸体被弃于荒野”,每一句都像刀子扎在他心上。他猛地把电报拍在桌上,木桌发出 “嘭” 的巨响,茶杯里的茶水溅出来:“这群畜生!打不过就拿老百姓撒气!”
沈未央凑过来,看清电报内容,脸色瞬间苍白,胃里一阵翻涌。他以为连湾的驱逐已经给了日军教训,却没想到他们会如此残忍。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他们不是单纯逃跑,是想在延州制造混乱,说不定还想吸引咱们的兵力,好趁机逃进朝鲜。”
“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霍聿枭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戳在延州的山林地带,“命令驻延边防的张旅长,立刻带两个团去拦截!告诉他们,我不要俘虏,对这群畜生,只有一个字 —— 杀!必须在他们逃进朝鲜之前,把他们全部消灭!”
“是!” 秦穆敬礼,转身就往外跑,脚步快得像要飞。
指挥部里只剩霍聿枭和沈未央,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霍聿枭站在窗前,望着北方,眼里的杀意几乎要溢出来;沈未央则走到地图旁,手指划过延州的山林:“延州多山,‘龙吟’在寮南的山地表现还行,但延州的林子更密,路况更差,战车的机动性和可靠性会受影响。我建议抽调技术保障小队,带着备用履带、活塞,跟张旅长的部队一起走,确保‘龙吟’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霍聿枭回头,看着沈未央冷静的侧脸,心里的怒火渐渐压下去 —— 每次遇到急事,沈未央总能想到最实际的办法。他点头:“好,你立刻安排,让技术小队半小时后出发。”
“还有《启明报》。” 沈未央补充道,“下一期要报道日军屠村的事,不用渲染血腥,就客观写事实,附上幸存者的证词,再配一张被烧毁的村子的照片。让所有人都知道,这群侵略者失败后有多残忍,也让那些还在为他们辩解的人,没话可说。”
霍聿枭看着他,眼里闪过赞许:“对,笔杆子也要跟上。既要让咱们的人知道敌人的凶残,也要让国际上看看,到底谁在破坏和平。”
沈未央立刻去安排技术小队,临走前,他回头看了霍聿枭一眼:“前方你多小心,后方有我。”
霍聿枭点头,目光重新落回地图 —— 连湾刚定,《启明报》刚发出第一声,延州又起烽烟,奉垣的路,果然不好走。但他不怕,手里有 “龙吟” 的钢铁拳头,有《启明报》的笔杆子,还有沈未央这样能并肩的人,再难的路,也能走下去。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地图上的延州地带,也落在《启明报》的创刊号上。报纸上的照片,士兵搀扶着同伴,“龙吟” 战车巍然矗立,像在告诉所有人:奉垣不仅能守护家园,还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前路布满荆棘,也绝不会退缩。
喜欢穿到民国当庶子,我靠科学撩少帅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穿到民国当庶子,我靠科学撩少帅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