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刚结束一场长达两小时的海外供应商视频会议,屏幕里德国工程师严谨的脸庞还未完全从视野中褪去,办公桌上的内线电话就像被按了加速键般急促地响起来。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指尖刚触到听筒,行政总监周敏带着明显雀跃的声音就涌了进来:“林总!中信建投的张启明张总亲自来了,说是有关于公司资本化的重要建议,现在就在一楼会客室等着,还特意强调希望能和您当面聊。”
“张启明?” 林辰眉头微挑,这个名字在行业峰会上听过几次,是投行圈里出了名的 “硬科技捕手”。他快速整理了下略显褶皱的衬衫袖口,将桌上散落的会议纪要归拢整齐,起身时顺手拿起搭在椅背上的深灰色西装外套 —— 能让这位投行大佬亲自登门,事情绝不止 “建议” 那么简单。
穿过办公区时,员工们正低头忙碌,键盘敲击声与打印机运作声交织成熟悉的节奏。几个年轻的程序员看到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林辰笑着点头示意,脚步却没放慢。走到会客室门口,他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那扇磨砂玻璃门。
门内,穿着定制深灰色西装的张启明已从沙发上站起身,熨帖的领带一丝不苟,左手自然垂在身侧,右手握着一张烫金名片。“林总,久仰。” 张启明的笑容温和却不失锐利,递名片的动作精准而沉稳,“我是中信建投投行部的张启明,冒昧打扰,实在是因为辰星科技的发展速度,让我们团队不得不加快脚步。”
林辰接过名片,指尖触到卡片冰凉的质感,“投行部执行董事” 几个字印得清晰有力。两人在沙发上落座,行政总监很快端来两杯冒着热气的普洱,茶香瞬间冲淡了空气中的拘谨。“张总说笑了,中信建投主动上门,是我们辰星的荣幸。” 林辰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
“林总太谦虚了。” 张启明放下茶杯,从随身的黑色公文包里拿出一份装订精美的文件,封面用烫银字体印着 “辰星科技科创板上市可行性分析报告”,边角修剪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是精心准备过的。他将报告推到林辰面前,指尖在封面上点了点:“我们团队跟踪辰星科技整整两年,从第一代智能巡检机器人落地电厂,到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三百多家制造企业,贵司的技术迭代速度和市场拓展能力,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现在科创板正大力扶持硬科技企业,这对辰星来说,是最适合的窗口期。”
林辰翻开报告,扉页后的核心数据图表一目了然:核心技术专利 47 项,其中发明专利 23 项;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 15.2%、16.8%、17.5%,逐年递增;去年营收突破 18 亿元,同比增长 72%…… 每一组数据都像一块坚实的基石,支撑着 “上市” 这个沉甸甸的话题。翻到 “募资规划” 页时,他的指尖在 “预计募资 25 亿元” 的数字上停顿了片刻 —— 这个数字,足够支撑公司在 AI 算法研发上再建三个实验室,也足够覆盖海外市场拓展的前期投入。
“三年前在孵化器里,我们七个人挤在二十平米的小办公室,连空调都舍不得开。” 林辰合起报告,眼中闪过一丝追忆,“那时候想的是怎么活下去,上市这件事,也就深夜里跟苏婉聊起时,敢稍微畅想一下。” 他抬眼看向张启明,目光里多了几分坚定,“张总,感谢你们的专业分析,不过这件事我需要和董事会成员沟通,毕竟是关乎公司未来的大事,得大家一起拿主意。”
“应该的。” 张启明笑着点头,没有丝毫催促,“这是我的私人电话,林总沟通有结果后,随时联系我。”
两天后的上午,辰星科技总部顶层的董事会会议室里,阳光透过全景落地窗,将整座城市的天际线铺展在众人眼前。林辰将上市建议和分析报告逐一分发给在座的六位董事,会议室里很快响起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偶尔夹杂着几声低低的惊叹。
“科创板对技术企业的包容度确实高,咱们的智能诊断系统上个月刚通过国家级认证,现在上市,正好能借政策东风打响品牌。” 技术总监王鹏率先打破沉默,他推了推黑框眼镜,手指在报告里的技术专利清单上划过,语气里满是身为技术人的骄傲,“而且募资里有 30% 要投入 AI 研发,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突破的重点,资金到位,研发进度至少能加快半年。”
“从财务角度看,完全没问题。” 财务总监李娟紧接着开口,她拿出一份补充的财务报表,投影在大屏幕上,“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 68%,净利润率稳定在 22% 以上,远超科创板的财务指标要求。券商给出的估值区间也合理,按照当前行业市盈率,上市后股东回报率至少能达到 35%。”
接下来的半小时里,各位董事陆续发言,从市场环境到风险控制,从团队建设到战略规划,每一个角度都讨论得细致入微,最终却罕见地达成了一致意见 —— 启动上市筹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