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京市的列车在华北平原上飞驰,窗外的景色由熟悉变得陌生。林晚照靠窗坐着,膝上摊开着一本《拓扑序与量子计算导论》,目光却不时飘向窗外。这是她第一次独自离家远行,参加全国青少年物理学创新论坛。手中紧握的邀请函,不仅仅是一张入场券,更像是一张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单程票。
“国家级竞赛备战任务与创新论坛参与任务并行启动。【双线并进】:在论坛期间完成至少一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并在后续国家级竞赛选拔中稳定前五十名排名。奖励:积分+2000,开启‘学科视野拓展’模块。”系统的任务提示一如既往的精准,将她的思绪拉回现实。双线作战,压力不言而喻。
母亲在她临行前,偷偷在她行李箱夹层塞了一堆常用药和零食,反复叮嘱注意安全,吃饱穿暖。父亲则沉默地帮她检查了所有证件和电子设备,最后只沉声说了一句:“稳住心态。”奶奶拉着她的手,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慈爱和骄傲:“我们晚晚是去见大世面的人,别怯场,多看,多听,多问。”
家人的牵挂与期待,被她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行李箱的最深处,成为她底气的一部分。
论坛设在京大古朴而充满学术气息的校区。报道当天,林晚照就感受到了与省级竞赛截然不同的氛围。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高中生,他们谈论的不再是单纯的解题技巧,更多是关于科研前沿的见解、自己正在进行的课外研究项目,甚至是对某些物理理论的批判性思考。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自由、开放又充满锐气的学术味道。
她被分配与一位来自南方某重点中学的女生同住。女生叫陈梓萱,短发,眼神灵动,一见面就热情地跟她分享自己关于“利用超导量子比特模拟拓扑物态”的设想,言语间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力。林晚照听着,既感到新奇,又隐约觉得,沈倦云盘里那些关于拓扑物态的综述,似乎与这个话题有着微妙的联系。
论坛的日程安排得很满,除了知名院士、教授的前沿讲座,更多的是小组讨论、海报展示和自由交流环节。林晚照像一块被投入知识海洋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她聆听着关于暗物质探测、量子引力、脑科学交叉领域的最新进展,眼界被极大地开拓。
在一次关于“低维体系中 novel quantum phenomena (新奇量子现象)”的小组讨论中,一位来自江浙地区的男生侃侃而谈,引经据典,气势很足。但当讨论到具体某个一维系统中相互作用如何影响边缘态时,他的解释显得有些含糊和教科书化。
林晚照听着,忽然想起了沈倦在云盘一份论文批注里,用极其简洁的语言点出的一个关键——“一维体系 Luttinger liquid (卢廷格液体) 图像下的 bosonization (玻色化) 处理,注意 spin-charge separation (自旋-电荷分离) 在此处的体现。”
这个观点,与主讲教授刚才提到的某个最新实验迹象隐隐吻合,但并未被深入探讨。
她的心脏微微加快。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检验她这段时间自主学习成果,也是真正融入这场高水平对话的机会。她深吸一口气,在对方话音落下后的短暂间隙,举起了手。
所有人的目光聚焦过来。林晚照感到脸颊有些发热,但声音尽量保持平稳:“我想补充一点。考虑到强关联效应,在一维体系中,或许可以引入 Luttinger liquid 模型,并重点关注 spin-charge separation 可能对边缘态输运性质产生的影响。这可能与刚才王教授提到的实验观测中那个尚未完全解释的‘平台’有关。”
她的话语落下,小组里安静了一瞬。几位原本有些漫不经心的同学坐直了身体,看向她的目光里带上了审视与惊讶。那位之前侃侃而谈的男生也愣了一下,随即陷入思考。主持讨论的青年教师眼中则闪过一丝赞许:“这位同学的观点很有启发性,直接触及了当前理论处理的一些边界问题。看来你对凝聚态理论的前沿有所涉猎。”
林晚照的心落回实处,一股暖流伴随着成就感涌遍全身。她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并运用了那个来自远方的知识碎片,并且,得到了认可。这一刻,她感觉自己真正触摸到了“创新”与“交流”的门槛。
论坛的最后一个下午是自由交流时间。林晚照和陈梓萱在校园里漫步,讨论着这几天听到的精彩内容。走到一处公告栏前,上面贴着许多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的宣传海报和历年金牌得主的介绍。
陈梓萱指着海报感叹:“唉,这些都是大神中的大神啊。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机会……”
林晚照的目光扫过那些照片和简介,忽然,她的视线在其中一张照片上定格。那是前年的IPhO金牌团队合影,站在角落的一个清瘦少年,穿着中国的队服,眉眼略显青涩,但那股沉静专注的气质,以及那双熟悉的、如同深潭般的眼眸……不是沈倦又是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