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县里汇报完工作后的当晚肯定有例会。现在开会的人又少了,普通的小组长们不通知参会了。
“我们先一起聊聊11月的重点任务。”
“除了每月常规的鸡、鸭、鹅养殖繁育任务外,本月要重点推进两项基础设施建设 —— 蔬菜暖棚和食用菌烘干房。
正好筑坝现在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可以请一些乡亲人过来了帮忙。”
“军区委托的孵蛋任务还剩最后一批,等这批完成后,要调整孵化比例,以鸭鹅为主。”
徐秋英一边记录,一边问道:“场长,给个具体的比例呗!”
“那就9个孵化室孵鸡蛋,12个孵鸭蛋,剩下的5个就孵白鹅。供销社提供的蛋够不够?不够的话我再去买一批。”
“肯定不够啊!”徐秋英回应。
“只是孵化这么多鸭、鹅有人要吗?”
“应该还不太够!我们公社有近百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1000只鸭子就接近10万只了。”
林鸿彬接着说:“况且我们蒲阳地区的大糖厂可不少,除了打过交道的清源糖厂、蒲阳糖厂外,生产建设兵团在蒲阳县也有一个大糖厂,另外还有四个县有糖厂。甘蔗渣太多了,需要大量的鸡、鸭、鹅去消耗。”
“只要清源县甘蔗渣饲料试点成功,那就要大规模的推广。在其他单位没有大规模的孵化设备时,很多任务还是要先落在我们这里,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你这个禽类养殖繁育中心要多多关注。”
“明白!” 徐秋英放下笔,抬头回应。
林鸿彬继续部署:“蔬菜暖棚建好后,要在暖棚里种蔬菜,这个活可以找农技站的王清祥老师的支援。
先试种黄瓜、西红柿和四季豆这三种,育苗工作可以先开始,火炕房可以先利用起来。这个场办的先负责。”
“嗯,我会抓紧,明天一早就去安排!”郭子好答了一句。
“明林,那些菌子可以移到菌棚里了吗?”
“差不多了,就这几天了。”
“到时候记得叫上我。”
“好!”
林鸿彬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到了培训工作上,目光投向负责培训统筹的黄镇山:“镇山同志,县领导对我们的培训成果很满意,没有假大空,全是实实在在能用得上的知识。
但也提了一个要求,让我们把培训资料整理好,然后油印成册,方便其他单位学习。
我琢磨着,不如趁这个机会,把咱们林场已经掌握的所有成熟技术都梳理汇总起来,不止是培训资料,还有养殖、种植、菌类培育这些技术,都编成小册子。
如果能形成常态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可惠及的民众就多就广了,我们的功劳就会随着推广而扩大,这对咱们大家来说都是好事。”
在场众人听到这话,瞬间振奋起来,眼中闪烁光芒。
“场长放心,这事我定全力以赴,保证办得漂漂亮亮的!”
黄镇山就差拍胸脯了,当兵的哪里有不想立功的,这功劳都塞在嘴边了,哪有不吃的道理!
“我们要注意细节,整理资料的时候,参与技术指导的学校老师都得把名字署上,还要标注清楚他们所属的单位,不能忘了人家的功劳。
钰琪同志,这个事也参与,小册子印出来后,后续的推广事宜就交给你负责,比如分发给各生产单位、组织简单的宣讲会,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
“保证完成任务。”张钰琪立刻站起身,郑重回应。
做思想工作和宣传工作,很难有具象化的成果,而这次技术推广工作,恰好能让他们的工作落地见效。这算不算另辟蹊径?
会后,林鸿彬进了林场仓库,把仓库里种子都给换成空间三代的。也去了趟鸡鸭鹅的库房,把库房里的蛋也全给换成空间鸡蛋,空间蛋孵化率更高一些。
县里又安排了一批人来林场学习,这次就不是知青单位了,但还都是生产单位的领导。
青云山知青林场确确实实成为了县里生产单位的培训机构了。
吴正威被调去担任酒精厂厂长,潘金星副教授也被借调过去充当技术顾问。
随着晚稻的成熟,水库的工程也被按了暂停键,至少要等半个月后才能重新开工。
忙完林场之后,就是回家干活,家里的自留地里的地瓜要挖起来,这个可是重活。家里还种了玉米、豆子之类的作物,不过量不大,也不算是重活,老爷子、老太太之前就收好了,也没叫林鸿彬。
“爷爷、奶奶,要不明年就不种地瓜了,冬小麦也不种了,反正吃的也不多,需要啥我都给你们备着。”
爷爷拄着锄头,笑着摇了摇头:“现在年纪还不算老,趁着还能干点活就继续干着,这动一动才觉得身体舒服一些。等什么时候真干不动了,再歇也不迟。”
奶奶也在一旁附和:“是啊,你不用替我们担心,我们自己心里有数。”
老爷子老太太在空间食物和空间水的作用下身体年轻化了好多,看样子还能干一些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