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完,林鸿彬就回首都汇报工作了。
次辅很忙,但还是挤出半个小时给林鸿彬。
等林鸿彬给了调查报告后,首长开门见山的问道:“转了半个月,有什么感触?”
“是个伟大的团队,绝对会在戍边拓荒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首长摆了摆手:“不用说好话,说说问题。”
“首长,那我就直说了。搞种植的人口过多了,以北方的自然条件,养那么多的种植人口有点亏了。
从经济学来说,越是寒冷的地方,越需要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植的机械化程度必须高,或者需要选择生产高价值的农业产品,不然怎么算都是亏本的。
东北4月份播种,10份收割,那11月到次年3月份基本是光吃粮食了。
现在兵团的产品单一,产业链过短了,空有规模,却无法形成整体优势,也无法消化众多的人口。”
二元化管理引起的矛盾之类的问题就不必要说了,其实领导们都清楚。
一大群地都没见过的城市青年人聚在一起搞农业,必然要交几年的学费。
还有什么计划经济体制的不够灵活,这个更不能提了,至少现在不能提。
“产业链过短?你先给我解释一下产业链是什么意思。”首长捕捉到陌生术语,当即追问。
哇靠,不小心搞出一个现代名词了。
林鸿彬心里一紧,赶紧解释道:“首长,我就直接用农业产业链说明,包含使农业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链条。
包括农资供应、农业技能培训、农业资金供给、农业机械服务、农产品烘干储藏、农产品初级加工和深加工等环节等等,并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实现低成本投入、高价值产出并形成合理的价值链。”
“嗯,这是一个很科学的提法,”首长点头认可,继续追问,“你在东北观察到的是什么情况?”
“这次只考察了不到10个单位,样本不够多,接触的数据不够多,但从所了解的情况看,产前的农业技能培训差点,农产品初级加工能力一般,深加工基本没有,与其他产业融合相当的粗糙。”
在二元化领导的条件下,农产品深加工问题、与其他产业融合问题不是生产建设兵团能解决的,只能让高层来决策。
“说说你的解决思路。”首长直奔核心。
“首长,我的解决思路是多种、多养、多做农产品加工,继续完善产业链,吸收消化更多的人口。”
“嗯,你继续说,举点例子。”首长身体微微前倾,显然对这个思路产生了兴趣。
“首长,那我就大胆的说了。
多种,除了数量上,还有种类上的多种。现在各农场里主要是种粮食和大豆,基本是机械化规模生产,不需要太多的人员。
我个人觉得后续在不影响粮食生产要求的情况下,可以陆续增加一些经济作物,比如甜菜、比如食用菌、比如各种药草等。
而且种食用菌、种药草占用地少,成本也不高,并且需要相当多的劳动力,重要的是价值也更高,当兵团的三产来做很合适。”
林鸿彬进一步展开:“首长,东北的树林里有元蘑、榛蘑、猴头菌、木耳、松茸等可食用菌,但收获不稳定,食用菌走人工种植是必然。
而且很多菌类对光的要求不高,甚至可以在山洞里生长,控制好温度,冬天也能种。
首长,这里我要特别提及猴头菌,它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除了吃外,最大的价值应该在药用那一方面,养胃护胃、提升免疫力、调节血脂、保护神经等,就这些功能,就足够单开一个药厂了。
但现在猴头菌还是用木屑瓶种植技术,我认为有点落后了。(备注一)
我们林场和闽省微生物所在食用菌种植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结果还不错,东北的同志可以借鉴。”
“闽省在这方面也挣了不少外汇,你们林场功不可没啊。”首长称赞了一句。
“机缘巧合,机缘巧合!”
“不用谦虚,你继续!”首长摆摆手,示意他继续。
“以东北的环境,可种的药材也多,人参(备注二)、黄芪、穿山龙、五味子、枸杞、刺五加、西洋参、党参、沙棘等等。
而且这些大部分都有人工种植的历史,那些技术收集整理改进改进,研究出适合规模化种植的技术。药材种植成规模了,药厂才能制出稳定可靠的药品。
种植药材形成的产业链更长,比种植粮食更能吸纳人口,整体效益也会高很多。”
“嗯,这也是一条好思路。你们林场是不是也在搞药材种植技术?”首长敏锐追问。
“嗯,今年和我们县国营中药店合作,做了几种名贵药材种植试验,结果还不错,明年准备把技术推广出去。”
“全国还是缺医少药,药材规模种植技术是需要快速推广。”
“是。”林鸿彬应了一声,接着说道:“还有就是各种农业废料的利用,兵团在处理农业废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