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高塔的沉寂与缓慢复苏中,如同指尖流沙般悄然滑过。天道残骸彻底进入了“技术宅”模式,心无旁骛地扑在了它的“家园重建计划”上。能源井口那稳定( albeit 缓慢)的能量流,是它一切行动的基础。
它首先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详尽的“维修优先级清单”,理性计算得出的最优解,精确到每一个百分点的能量分配:
1. **核心能源网络(Critical Power Grid):** 这是重中之重。它像修复人体大动脉一样,优先确保连接能源井与塔内各主要区域(尤其是防御节点和之前重启的少量照明、通风系统)的主干能量管道畅通无阻。这个过程耗时最长,需要极高的精度,一旦出错可能导致能量反噬或局部瘫痪。它往往一蹲就是大半天,轮回眼闪烁着微光,指尖引导着纤细的紫色能量流,如同进行微观焊接。
2. **结构性加固(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在能源供应基本稳定后,它开始着手修复塔身的结构损伤。东侧那个被艺术巨像炸开的大窟窿是首要目标。它不再满足于用漂浮碎块简单遮挡,而是尝试引导魔像能量,结合从外界收集来的少量金属材料(主要是之前战斗遗留的残骸),进行初步的熔炼和修补。这相当于给破房子糊上水泥,虽然粗糙,但至少能挡风遮雨,提高整体强度。它甚至模仿“修复通灵”的原理,尝试让魔像能量促进塔身金属材料的自我缓慢再生,虽然效果微乎其微,但算是个长期投资。
3. **自身深度修复(Ego Deep Repair):** 只有在确保塔基功能无忧后,它才将更多能量用于自身。它利用白绝生物模板带来的好处,不再仅限于表面伤口的愈合,而是开始优化内部的能量经络系统,提升查克拉的传导效率和储存上限。这个过程如同疏通自身血管并扩容,痛苦且缓慢,但每完成一点,都能感觉到力量更凝实一分。那条临时爆裂臂也被它仔细检查,虽然弹药耗尽,但其结构本身和连接接口被进一步加固优化,为未来可能找到替代能源或更好武器做准备。
4. **功能单元试探性重启(Functional Unit Testing):** 偶尔有能量结余时,它会像个好奇的孩子,尝试去激活塔内某些尚未彻底损坏的特定功能单元。比如,它成功重启了一个小型内部监控探头(虽然视野范围有限),一个靠近顶层的净水过滤系统(终于不用全靠能量凝结水分子了),以及一个破损严重的训练场重力调节装置(目前只能微调5%的重力,聊胜于无)。每一次成功都像开盲盒开出个小奖品,带来微不足道却真实的改善。
它的生活极有规律:汲取能量 -> 修复塔身 -> 修复自身 -> 试探新功能 -> 监控周边(包括楼下)-> 短暂待机(模拟休眠节省能耗)。周而复始。
而楼下那位名为“低语者”的邻居,也彻底融入了这塔内的生态。它的活动模式似乎也有规律:长时间的寂静 -> 缓慢的、带有某种韵律的移动和摩擦声(像是在…照料什么?)-> 偶尔散发出那股纯净温和的自然能量流。
天道残骸经过多次观察和计算,确认那自然能量流对塔内能量环境和物质结构有微弱的正面促进作用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尝试与这位邻居进行更有效率的“互动”,以期能稍微“引导”这种有益的副产物。
它没有再扔电池或者光球下去。它选择了一种更“技术流”的方式。
它找到了一处位于它所在楼层与楼下之间、能量管道比较集中的区域。它小心翼翼地修改了其中一条次要管道的能量流走向,使其不再仅仅是单向输送,而是构成一个微小的、开放的能量循环回路,端口就设在那处楼梯口附近。它没有注入攻击性的魔像能量,而是将一丝极其精纯的、经过它自身过滤的查克拉(混合了少量它吸收转化的自然能量)注入这个回路,使其散发出一种平稳、温和的波动。
这就好比在楼道里装了一个小小的、无害的“信号灯”或者“香薰机”,持续散发着友好的气息。
起初几天,楼下没有任何反应。那个小回路的能量就那么平稳地散发着。
天道残骸也不急,耐心等待着。
直到有一天,它正在修复一条位于楼梯口附近的冷却管道时,突然感觉到,一股比以往更清晰、更集中的自然能量流,从楼下缓缓探出,如同一条无形的藤蔓,小心翼翼地触碰了一下它设置的那个小型开放能量回路。
触碰一瞬即逝。
楼下立刻恢复了寂静。
天道残骸也停止了动作,仔细感知。
过了一会儿,那股自然能量流又探了出来,这次它没有退缩,而是开始缓慢地、好奇地环绕着那个小能量回路流动,仿佛在观察和研究。两种能量并未融合,但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互不干扰的共生流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