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弦的意志,如同从浩瀚星海的巡弋中骤然收束,化为一道冰冷而专注的探针,精准地刺入那看似已被彻底冻结的“监视协议”节点。
评估小组施加的“奥米茄级”逻辑锁,在他面前形同虚设。他的感知绕过所有表层的封锁,直接沉入协议节点最底层的、近乎固化的基础代码层。这里通常是系统最稳定、最不可能被篡改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协议最基本的记录、分析与汇报功能。
然而,就在这片理应绝对“纯净”的代码之海深处,林弦捕捉到了那一闪而逝的、与古老逻辑集群同源的“规则特征”涟漪。它并非一段完整的程序,更像是一串被精心打散、伪装成无害背景噪音的“指令种子”,深埋在协议最基础的规则交互模块之中。
这些“种子”本身不具备任何主动功能,甚至不包含具体信息。它们的唯一作用,似乎是在协议运行时,会极其隐晦地、持续地……微调协议对特定类型“异常事件”的敏感度阈值和汇报优先级。
林弦以其新生后对规则的绝对掌控力,开始回溯这些“种子”在协议运行历史中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一幕幕被微妙修改过的“历史”在他意识中快速闪现:
——当他的执念残响首次无意间触发“初级观察者权限”,泄露探寻波动时,“监视协议”原本应标记为“中低优先级待观察异常”的事件,其优先级被无形中提升至“中高”,并附加了“潜在信息外泄风险”的标签,使得该事件在数据流中更为显眼。
——当“星语者”文明与“生命之弦”产生深度共鸣时,协议对“文明非标准演化”的风险评估权重被悄然放大,同时淡化了对该现象“独特性与研究价值”的评估。
——甚至在更早的时期,当他撰写《真理初解》、与星宫理念冲突时,协议对于“内部理念冲突可能导致文明分裂风险”的记录详细度,远高于对“新思想体系萌芽潜力”的分析。
这些调整每一次都极其微小,单独看来无足轻重,甚至可以被解释为算法本身的合理波动。但经年累月,无数次的微小偏向累积起来,却像是一双无形的手,在持续地、系统性地将“监视协议”的观察视角,向着更倾向于将林弦及其相关现象标记为 “风险” 和 “威胁” 的方向扭曲!
这并非直接植入虚假信息,而是更阴险、更难以察觉的认知引导。它让“监视协议”在履行其“客观记录”职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生产着带有特定倾向性的“事实”!
那个隐藏在幕后的存在,并没有直接控制“监视协议”,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心理暗示大师,通过调整其感知的“敏感点”和“关注焦点”,让协议自己“主动”地得出了对方想要的结论!
林弦的意识中泛起冰冷的波澜。他终于明白,为何“监视协议”在面对他与“清道夫”对抗、星语者文明异动等事件时,其风险评估总是显得如此“刻板”和“偏向于最坏打算”。并非它逻辑愚蠢,而是它的“感知器官”早已被悄然毒化。
这也能解释,为何那个古老逻辑集群能够如此“及时”地接收到“清道夫”的数据包,并迅速做出“高风险”判定——因为“监视协议”长期以来提供的、经过倾向性过滤的数据流,早已在观察者网络内部,为林弦塑造了一个“高度不稳定、具备潜在威胁”的刻板印象!那个逻辑集群,很可能只是基于这片被精心污染的“信息土壤”,做出了顺理成章的“裁决”!
就在林弦即将完全解析这些“指令种子”的运作机制,并尝试追溯其植入源头时——
异变再生!
那些沉寂的“指令种子”,似乎感知到了自身已被彻底暴露和锁定,其内部预设的、最高优先级的自毁机制被触发!
没有爆炸,没有能量宣泄。它们如同暴露在阳光下的冰晶,开始以一种超越物理规律的速度自我消融、分解,其构成代码迅速坍缩、归零,试图抹去一切存在的痕迹!
“想逃?”林弦的意志冰冷如铁。
在他所主宰的规则领域内,即便是信息的彻底湮灭,也是一个需要时间(哪怕是极其短暂)的过程。而这点时间,对他而言,已经足够。
他的规则之力瞬间化作无数比“指令种子”本身更加细微的“信息钳”,并非阻止其消亡(那会引发不可预测的连锁反应),而是如同最高明的考古学家,在古迹风化的瞬间,精准地拓印下其最后的结构形态和消亡时产生的、独特的“信息熵增轨迹”!
这轨迹,本身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签名!
消亡完成了。“指令种子”彻底化为虚无,仿佛从未存在过。
但林弦的“信息钳”中,已然牢牢锁定了那消亡瞬间产生的轨迹特征,以及他从其最后结构中解析出的、几个最关键的核心“参数偏好”:
持续放大对“个体意识残留”的警惕权重。
系统性低估“非标准规则融合”的潜在价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