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文字,比《传习录》更冷峻,比《毛选》更精悍,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关乎生死存亡的严肃。余年沉浸其中,仿佛能听到古战场的金戈铁马,而他所处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残酷性,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真实的战役。
他首先被“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句话牢牢抓住。
“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敌人出现可以被战胜的时机。不败在于自己做得足够好,能否战胜则在于敌人是否犯错……” 余年反复咀嚼着,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他之前的失败,不正是因为在“己”的方面出现了巨大漏洞吗?无论是认知的浅薄,还是策略的单一,都让他轻易地被楚啸天找到了可乘之机,一击即溃。他总是在想着如何“胜敌”,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为己不可胜”。
那么,如何做到“不可胜”?
他想到了“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他喃喃道。真正的胜利之师,是先创造了必胜的条件,然后再去寻求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则是先打起来再说,指望在战斗中侥幸取胜。这简直是对他过去行动最精准的批判!他之前就是那个“先战而后求胜”的败兵,凭借一腔孤勇冲入战场,结果头破血流。
现在,他必须成为“先胜而后求战”的胜兵。这意味着,在正式向楚啸天发起总攻之前,他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巩固自身(提升认知、团结力量)、洞察敌情(摸清楚啸天的所有底牌和弱点)、营造态势(利用舆论、规则乃至杨丽娅那样的变量),直到确保证据链无懈可击,盟友关系稳固,舆论风向有利,自身毫无破绽……直到胜利几乎成为一种必然,那时,才是亮剑的时刻。
接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千古名言,在他心中也有了全新的重量。过去的“知彼”,停留在知道楚啸天是坏人,知道他有某些罪行。这远远不够。他要像孙子所说的那样,“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去比较、衡量、探查对方所有的真实情况:楚啸天的性格弱点是什么?他最看重什么?他的权力基础来自哪里?他与背后“先生”的关系牢固程度如何?他的商业帝国最脆弱的环节是哪个?
同样,“知己”也不仅仅是知道自己站在正义一方。他要清晰地认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在于内心的光明、法律的正义性、核心团队的忠诚;劣势在于资源匮乏、信息不对称、明面上的力量悬殊。唯有如此,才能扬长避短。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这些关于“诡道”的论述,初读之下,与他内心坚守的“光明”似乎有些冲突。但深入思考,他明白了,这“诡道”并非用于作恶,而是用于在实力不对等的斗争中保护自己、迷惑敌人,最终更有效地达成正义的目标。在面对不按规则出牌的敌人时,一味的光明正大,无异于自缚手脚。他需要学会“藏锋”,需要懂得“示弱”,需要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
当他合上《孙子兵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他的脑中不再是混沌的愤怒或迷茫,而是一张清晰的、多维的战略地图。他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敌人的位置,以及通往胜利可能存在的多条路径,以及每一条路径上需要注意的陷阱和可以借助的力量。
也正是在他思想获得空前提升,内心变得无比沉静和坚定的时刻,他才更深切地体会到,过去那段颓废的日子,对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苏晴,是多么的不公。
他走出书房,看到苏晴正在厨房里忙碌着准备晚餐,温暖的灯光勾勒出她专注的侧影。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那是“家”的味道,是他在这冰冷斗争中最珍贵的港湾。
他走过去,靠在厨房的门框上,没有立刻说话。
苏晴察觉到他的目光,回过头,看到他眼中不同以往的神采,微微一怔,随即了然一笑:“想通了?”
“嗯。”余年点点头,声音有些低沉,“想通了,也想明白了……很多事。”
他走进厨房,站在她身边,看着她熟练地翻炒着锅里的菜,温暖的灯光为她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苏晴,”他开口,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歉疚,“对不起。”
苏晴动作一顿,侧头看他。
“为我前段时间的颓废,像个废物一样,需要你来收拾烂摊子。”他继续说道,目光坦诚,“也……谢谢你。谢谢你没有放弃我,谢谢你在我最不堪的时候,把我从泥潭里拉了出来,谢谢你……还在这里。”
苏晴放下锅铲,转过身,正视着他。她的眼神清澈而温暖,仿佛包容了他所有的挣扎与不堪:“余年,我们之间不需要说这些。我认识的余年,从来就不是一个会被轻易打倒的人。我相信你,只是需要时间。而且,”她嘴角弯起一抹温柔的弧度,“看着你重新站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