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鸾”案以吴天的认罪伏法、项目清算和部分投资者追回损失而暂告段落。媒体热度迅速消退,如同潮水退去,只留下沙滩上些许痕迹。对余年团队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狙击,但每个人都清楚,那盘踞在深海下的巨兽只是暂时蛰伏。
没有太多时间休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了苏晴带来的那个更为沉痛、也更加贴近地面的新案件——隐藏在象牙塔内的“裸贷”陷阱。
会议室的白板上,贴上了那几张打了马赛克依旧触目惊心的照片。当苏晴介绍完基本情况,说到放贷方以公布不雅照威胁,甚至逼迫性偿还时,林晓猛地攥紧了手中的笔,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畜生!” 她几乎是咬着牙低声骂了一句,胸口剧烈起伏着。比起“青鸾”案那种充斥着数据和资本的冰冷算计,这种直接、肮脏地践踏年轻女孩尊严和人生的手段,更让她感到一种生理性的厌恶和愤怒。她想起了自己刚毕业时也曾面临经济压力,更能想象那些被困在校园里的学妹们是多么无助和恐慌。这种利用人性最脆弱之处进行掠夺的行径,在她看来,比徐文渊、吴天之流更加卑劣。
“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受害者羞耻心和社会压力进行控制的案子。”余年目光扫过白板,语气沉重,“法律上,这种行为涉嫌敲诈勒索罪、诈骗罪,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甚至可能涉及强迫卖淫罪。但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能拿到证据,并且,受害者愿意站出来。”
“小卉是目前我们唯一的突破口,”苏晴指着“小卉”的名字,“但她现在情绪极不稳定,通过中间人表示,对方给她的最后期限是三天后,如果还不上滚雪球般累积到五万的债务,他们就会把照片发给她通讯录里的所有人。”
“五万?她最初借了多少?”林晓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据她说,最初只借了三千,为期一周,利息五百。到期还不上,利滚利,加上各种‘逾期费’、‘管理费’,不到一个月就变成了五万。”苏晴的声音里同样带着压抑的愤怒。
“这就是吃人的高利贷!专门挑最软弱的学生下手!”林晓的语气激动,她看向余年,“余老师,我们一定要管,必须把这些躲在网络后面的蛆虫揪出来!” 经历过表弟小斌的霸凌事件,她对于弱势者被欺凌有着更深的共情和更强的保护欲。这个案子,触碰了她内心最不能容忍的底线。
余年看着林晓因愤怒而涨红的脸,点了点头。他理解她的情绪,这种直接的恶,往往更能激发人的正义感。
“这是明显的‘套路贷’,不受法律保护的高利贷。”余年指出,“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债务本身,而是他们手中的照片。我们必须稳住小卉,让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法律可以保护她。”
他迅速分配任务:
“苏晴,你是女性,沟通更有优势。通过中间人,尽一切可能取得小卉的信任,争取与她直接见面。向她保证,我们会保护她的隐私,并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目标是彻底删除照片,追究放贷方责任,而不是帮她‘还钱’。”
“林晓,”余年看向她,“你负责研究近期类似校园贷案件的判例,特别是关于电子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的采信标准,以及如何界定敲诈勒索情节。同时,梳理本市关于打击‘套路贷’的相关政策和联合执法机制。你的愤怒,要转化成让这些混蛋伏法的法律武器。”
“我明白!”林晓用力点头,眼神坚定,立刻打开电脑开始检索资料,仿佛要将所有的怒火都倾注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老周,追踪‘菁英财富’和‘大学生互助金’这两个名号在网络上的踪迹,尤其是那些隐秘的社交群组和论坛。尝试进行虚拟接触,摸清他们的操作流程和可能使用的通讯工具,但绝对不要打草惊蛇,尤其不能暴露小卉。”
行动立即展开。然而,困难远超想象。
苏晴那边,尽管中间人极力劝说,小卉依然充满恐惧,只同意进行加密文字交流,拒绝见面或语音。她反复强调:“没用的,他们什么都知道,他们说如果我发现报警,立刻就把照片公布出去……我完了……”
老周的网络追踪也步履维艰。对方使用的社交账号都是“一次性”的,频繁更换,沟通用语充满暗号和行话,资金流向几经周转,最终消失在难以追溯的网络支付黑洞或虚拟货币地址中。他们像幽灵一样,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林晓查阅了大量案例,发现此类案件定罪的关键在于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借贷关系存在(合同/聊天记录)、证明对方实施了敲诈勒索行为(威胁内容)、证明资金往来(转账记录),以及最核心的——证明对方持有并威胁使用不雅照。而最后一点,往往最难固定证据,因为受害者通常不敢在对方发出威胁的初期就果断报案留存记录。
她将自己整理的难点和法律要点形成简报,眉头紧锁:“余老师,苏晴姐,法律条文是清晰的,但落到实际操作,尤其是取证环节,太难了。受害者的恐惧是我们最大的障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