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西部的群山之间,溪坂村像一片被遗忘的洼地,依偎在一条浑浊的溪流旁。村子不大,几十座土坯房和红砖厝零散分布,屋顶的瓦片大多残缺不全,墙面上还留着明显的水浸痕迹 —— 这是一个被洪水困扰了十几年的村落,每年雨季,溪水暴涨,沿岸的农田被淹,房屋进水,村民们苦不堪言。更让人心焦的是,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和孩子只能靠微薄的农业收入勉强糊口,日子越过越穷。
“林师傅,恁看这水,年年都要淹一次,再这样下去,村子就没人了。” 村主任郑阿福蹲在溪边,望着湍急的溪流,声音里满是无奈。他穿着一双沾满泥巴的胶鞋,裤腿卷到膝盖,小腿上布满了被洪水冲刷留下的疤痕。“去年雨季,溪水涨了两米多,村东头的几户人家连家具都被冲走了,今年要是再涨,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林通站在溪边,眉头紧紧皱起。溪水从村子的东北方向流来,在村西头形成一个狭窄的出口,像一把打开的闸门,水流湍急,直奔山下的河谷,没有任何遮挡。“问题就在这水口上。” 林通沉声道,“‘水口紧,财气稳;水口散,人财空’,水口是全村的气运出口,相当于村子的‘钱袋子’。现在水口直泻无挡,水流太急,不仅留不住财气,还会冲垮堤坝,引发洪水。这就是村里年年遭灾、财运外流的根本原因。”
郑阿福恍然大悟:“难怪!以前村里有座小土地庙,就在水口旁边,后来几十年前被洪水冲垮了,再也没重建,从那以后,村里就越来越穷,洪水也越来越频繁。” 林通点点头:“土地公庙是镇水口的关键。闽南民间讲究‘水口宜有庙、桥、树、石敢当’,这些都能起到镇水聚气的作用。土地公是地方守护神,在水口建庙,既能镇住洪水,又能聚住财气,一举两得。”
他沿着溪边走了一段,指着水口处一块平整的高地:“就在这里建土地公庙,坐壬向丙,背靠青山,面朝溪流,能正对水口,发挥最大的镇煞聚气效果。另外,要在庙前修建一道弧形堤坝,引导水流回旋,形成‘玉带缠腰’的格局,让水流‘缓出而不急’,这样既能防止洪水,又能留住财气。” 林通顿了顿,又道:“还要在堤坝上立一块‘石敢当’石碑,在庙周围种上榕树和柳树,榕树能固土,柳树能分水,进一步巩固水口的风水。”
“建庙、修堤坝,得花不少钱吧?” 一个老人担忧地问道。郑阿福叹了口气:“村里的财政早就空了,根本拿不出钱来。” 林通想了想,说道:“可以申请水利和乡村振兴的专项资金,另外,发动村民集资,外出的年轻人应该也愿意为家乡出力。我再联系一些公益组织,看看能不能争取到捐赠。”
村民们听了,都来了精神。“只要能解决洪水问题,我们愿意出钱出力!” “我儿子在厦门打工,我这就给他打电话,让他捐钱!” 看着村民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林通心中一暖:“‘做风水,先问神,后问人’,我们先去村里的旧庙遗址掷筊问神,看看土地公是否同意重建庙宇。”
一行人来到水口的旧庙遗址,只剩下几块残破的石碑和一堆瓦砾。林通点燃香烛,对着遗址拜了三拜:“土地公在上,溪坂村水口失镇,洪水频发,财气外流,恳请土地公指示,是否同意在水口重建庙宇、修建堤坝,以镇水聚气,保佑村民平安?” 说完,他将筊杯扔在地上,连续三次都是 “圣筊”。
“土地公同意了!” 郑阿福激动地喊道。村民们欢呼起来,纷纷表示要立刻行动。接下来的几天,郑阿福负责申请专项资金和联系公益组织,林通则绘制了土地公庙和堤坝的设计图纸,村民们自发地清理遗址、搬运材料,连老人和孩子都来帮忙,整个村子都洋溢着久违的干劲。
一个月后,专项资金申请成功,公益组织也捐赠了部分建材,工程正式启动。林通亲自指导施工:“庙宇要建成闽南传统的‘一间张’样式,红砖墙体,青瓦屋顶,门前设置香炉和石埕,方便村民祭拜。” “堤坝要呈弧形,高度一米五,厚度八十厘米,用混凝土和鹅卵石混合砌筑,既能抗洪水,又能引导水流。” “石敢当要选用整块的青石,刻上‘镇水聚财’四个大字,立在堤坝的中央位置。”
施工过程中,外出的年轻人纷纷回来帮忙,有的带来了施工设备,有的捐赠了资金,有的甚至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准备灾后回乡创业。“等洪水问题解决了,我就回来开个农产品加工厂,把村里的茶叶和竹笋卖到城里去。” 年轻人郑小杰说道,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三个月后,土地公庙和堤坝顺利完工。新庙虽然不大,却古朴庄严,红砖墙体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门前的石敢当威武雄壮,弧形堤坝像一条玉带,环绕着水口,引导着湍急的溪水流向变得平缓回旋。林通主持了 “安庙仪式”,村民们抬着土地公神像,敲锣打鼓,将神像请入庙中。“土地公在上,今重建庙宇,修建堤坝,恳请土地公镇守水口,挡洪聚财,保佑溪坂村风调雨顺,村民平安!” 林通诵念着《安庙咒》,将一张 “镇水符” 贴在庙内,又将一杯雄黄酒洒在堤坝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