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法护脉,民心所向
林通离世三个月后的一个清晨,闽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厅内,气氛庄重而热烈。当主持人宣布 “《闽南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表决通过” 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部历经半年调研、三次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成为我国首部将 “闽南特色传统文化保护” 纳入公共安全体系的法律文件,标志着闽南传统文化守护正式进入 “制度化、法治化” 新阶段。
条例共六章四十条,内容涵盖保护范围、管理机制、法律责任等核心内容:明确将开元寺、天后宫、闽南传统建筑群落等 28 处文化核心节点列为 “重点保护区域”,禁止在保护范围内从事开山采石、排放污染物、搭建违规建筑等破坏文化风貌与生态环境的活动;建立 “闽南传统文化保护联盟 + 相关职能部门 + 文物部门” 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每月开展联合勘察,每季度组织应急演练;要求教育部门将 “闽南传统文化” 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编写专项教材,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守护意识。
消息传到闽南各地,民众欢欣鼓舞。泉州老城区的王阿婆拿着报纸,指着 “条例通过” 的新闻对孙子说:“林老要是知道了,肯定会很高兴!以后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有法律保护,再也不怕被破坏了!” 宝岛的文化界人士也纷纷发来祝贺,台南开元寺住持在贺电中写道:“立法护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宝岛文化界愿与闽南携手,共同遵守条例精神,守护两岸共同的文化根脉。”
联盟办公室内,陈建国和陈奇捧着条例草案的复印件,眼眶湿润。“爸,爷爷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闽南传统文化守护有法可依,现在终于实现了。” 陈奇的声音带着激动,“这部条例,是对爷爷最好的告慰。”
陈建国点点头,抚摸着草案上林通生前圈画的修改痕迹:“这不仅是法律的胜利,更是民心的胜利。接下来,我们要全力推动条例落地,让制度真正扎根,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永远安全。”
二、开元颁令,使命在肩
条例颁布仪式在开元寺的千年古柏下举行,这既是对林通的缅怀,也象征着传统文化与法治精神的融合。广场上挤满了两岸民众、文化场所代表、中小学生和媒体记者,古柏上悬挂着 “立法护文化,传承续薪火”“两岸同心,共守根脉” 的横幅,气氛庄重而热烈。
闽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亲自将烫金的《闽南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文本交到陈奇手中,身旁的相关部门代表与他并肩而立。陈奇身着传统服饰,手持条例文本,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广场:“这部条例,是林老生前的心愿,也是全体闽南人的共识。有人觉得这些传统习俗很遥远,但今天我们要明确 —— 闽南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符号,而是地质、生态与文化的共同体:它承载着闽南的历史记忆,维系着两岸的文化认同,更守护着区域的生态安全,是两岸同胞情感联结的精神纽带!”
他举起条例文本,语气坚定:“从今天起,我们将严格依照条例,与各相关部门紧密合作,构建‘法治 + 科技 + 文化’的立体保护体系,让闽南传统文化在法律的保护下,永远传承,生生不息!”
仪式上,还举行了 “三位一体” 联动机制揭牌仪式。陈奇与相关部门代表共同为 “传统文化联合保护办公室” 揭牌,标志着三方正式开启常态化合作。相关部门代表在发言中表示:“我们将全力配合联盟和文物部门,严厉打击任何破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为条例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仪式结束后,中小学生代表走上台,向陈奇献上亲手制作的 “文化守护” 手工作品 —— 有的是传统建筑模型,有的是绘制着古柏的画卷,还有的是用传统工艺雕刻的平安符。泉州师范附小的学生小明说:“老师告诉我们,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像陈奇叔叔一样守护它们。”
三、数字工程,科技赋能
条例颁布后的首要任务,是启动 “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工程”—— 这是条例中明确规定的重点项目,旨在用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保护提供 “智慧屏障”。陈奇带领联盟的青年技术团队,联合中科院、北斗导航等科研机构,迅速展开工作。
工程分为三个阶段:
3D 扫描建模:技术人员使用激光扫描设备,对 28 处文化核心节点进行全方位扫描,建立高精度数字模型。开元寺的千年古柏、天后宫的传统建筑、闽南特色民居群落的每个细节,都被精确到毫米级,模型中不仅包含建筑和地形数据,还融入了生态环境、文化习俗等动态信息,通过 AR 技术即可在手机上 “沉浸式” 查看传统文化细节。
北斗实时监测:在每个核心节点安装北斗定位监测终端,实时采集生态环境数据、建筑安全数据等信息,传输至 “传统文化大数据中心”。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联动 “三位一体” 机制启动应急响应。“以前我们需要人工勘察,现在通过大数据中心,坐在办公室就能掌握所有节点的情况,效率提高了十倍不止。” 负责监测系统的林小雅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