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暂避追兵,市集寻补给
从象国军营惊险脱身的第二天清晨,陈奇、甄灵、甄巧和林小雅躲在琅勃拉邦郊外的一座破庙里。庙外的晨雾还没散尽,远处传来象国士兵的搜捕声,偶尔夹杂着几声犬吠,让人心头发紧。林小雅正调试着被炮火震坏的声波驱邪器,屏幕上的信号时断时续,她皱着眉头:“得找个地方修设备,还得补充些干粮,再这样下去,没等找到魅国的老巢,我们先撑不住了。”
甄巧从背包里摸出最后半块糯米粑粑,掰成四份分给大家:“前面两里地有个‘赶摆市集’,每天早上最热闹,士兵们很少去查,我以前常去那里进货。” 她看向陈奇,“你的罗盘还能用吗?要是市集里有蝠衣教徒,我们也好提前防备。”
陈奇掏出灵犀罗盘,指针虽然还有些晃动,但已能稳定指向一个方向:“还能用,只是受电磁干扰影响,灵敏度降了些。” 他咬了口糯米粑粑,甜香混着疲惫的饥饿感,突然想起妈妈做的 “海蛎煎”,“要是能在市集找到点闽南口味的吃的,就好了。”
甄灵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先找到补给再说,等打赢了仗,我陪你回闽南吃个够。” 四人收拾好东西,趁着晨雾掩护,往市集的方向摸去 —— 谁也没想到,这场为了补给的行程,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故人。
二、赶摆市集,乡音破迷雾
赶摆市集果然热闹非凡。摊位沿着石板路一字排开,卖苗锦的阿婆、烤香茅鸡的摊主、挑着水果担子的小贩,用象国话、苗语、甚至带着口音的中文吆喝着,空气中飘着香茅、柠檬和烤肉的混合香气,让人暂时忘了身处险境。甄巧带着众人假装逛摊位,眼睛却在四处打量,寻找修设备的铺子。
“阿妹,要苗银镯子不?手工打的,便宜卖你!” 一个卖银饰的摊主对着甄灵热情招呼,银镯子在阳光下闪着光,样式却带着闽南 “绞丝镯” 的影子。陈奇正看得入神,突然听到身后有人用纯正的闽南话抱怨:“这冬阴功汤太辣了,还是咱泉州的沙茶面够味。”
陈奇的脚步猛地顿住,以为自己听错了。他回头望去,只见一个穿灰色短褂的中年男人坐在小吃摊前,面前摆着一碗没怎么动的冬阴功汤,手里还拿着个缺了口的海碗 —— 那碗的样式,正是闽南家家户户常用的 “土碗”。男人约莫五十岁,头发有些花白,眼角的皱纹里沾着面粉,像是做点心的师傅。
“大叔,您也是闽南人?” 陈奇试探着用闽南话问道。男人猛地抬头,看到陈奇时眼睛一亮,激动地站起来:“你也是泉州的?我听你口音像鲤城的!” 两人用闽南话交流起来,仿佛瞬间回到了熟悉的家乡,周围的喧嚣都成了背景。
三、同乡诉情,魅国藏黑手
男人名叫林阿福,是泉州鲤城人,十年前跟着亲戚来象国做糕点生意,后来亲戚回国,他因为舍不得这里的老主顾,就留了下来,在市集里开了家 “闽南糕饼铺”。“不是我不想回,是回不去啊。” 林阿福叹了口气,给陈奇倒了杯茶,“去年开始,镇上就来了群‘黑衣人’,说是帮象国军队做事,其实是魅国人的走狗,专门盯着我们这些外来商户,要是不从他们,就砸铺子、抓人质。”
陈奇的心一沉,赶紧追问:“您知道这些黑衣人在做什么吗?有没有见过他们运什么特别的东西?”
林阿福压低声音,左右看了看,才凑近说道:“他们在镇西的废弃工厂里搞‘秘密勾当’,每天半夜都有卡车往里面运东西,我偷偷看过一次,车上装的都是黑色的铁桶,上面画着‘蝙蝠’,跟你们说的‘蝠衣教’很像!” 他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摸出个揉皱的纸团,“前几天我在工厂附近捡到的,上面有你们说的‘气脉符号’,我看不懂,你们看看。”
陈奇展开纸团,上面画着的符号竟与爷爷《风水要义》里记载的 “阴煞聚阵” 完全一致!“这是魅国用来聚集阴煞的阵法!” 陈奇的脸色凝重起来,“林叔,您知道工厂里有没有‘阴煞炮’?就是能发射黑色雾气的大铁炮。”
林阿福点头如捣蒜:“有!我见过三门,就放在工厂的院子里,上个月还试放过一次,黑色的雾飘到山上,第二天山上的树就全枯了!” 他的声音带着恐惧,“我怀疑他们要对苗寨做坏事,你们可一定要小心啊!”
四、糕饼铺密,双术探虚实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陈奇等人跟着林阿福来到他的 “闽南糕饼铺”。铺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货架上摆着 “土笋冻”“麻糍”“润饼皮” 等闽南特色糕点,墙上还挂着一张泛黄的泉州开元寺照片。“这些糕点都是我按老家的方子做的,就是材料不好找,味道差了点。” 林阿福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甄灵拿起一块麻糍,咬了一口,软糯的口感带着花生的香甜,瞬间想起陈奇说过的闽南美食:“好吃!比我想象的还好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