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文汇报》的文章,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重磅炸弹。
在国内电影、文化界掀起惊涛骇浪。
竟然有人胆大包天,直白的炮轰国内的审核机制。
这在以往是极为罕见的。
没见《苦恋》电影的编剧作者,都差点拉去打靶了?
一看发表文章人的名字,大家心里便坦然。
年轻人不知道天高地厚,挨一顿教训就老实了。
文章看起来也没有违反什么大罪,只是小年轻诉苦自己拍的电影。
有亲吻镜头不让审核通过,发发牢骚呼吁创作自由和行业变革罢了。
当下的文化发展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前提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任何言论和行为都需要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进行。
电影里拍摄亲吻画面没有触碰红线,只是不符合当下的电影审查标准和社会主流观念。
可能会导致单位因规避风险而与当事人保持距离,导致行业内的孤立。
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正在休假的当事人张华,被紧急叫回厂里。
老书记把手里的《文汇报》往桌上一拍,指节因用力泛白,
“你写的什么东西?这是你能写的?”
“我一个受害者凭什么不能写?”
张华理直气壮的回道。
要是发发牢骚就被关起来,那他还坚持什么?
老书记气得声音都高了几分,“让你删减一些镜头,又不是要你的命!”
张华态度坚决:“我宁愿电影不上映也绝不删减,以后我的电影也不指望他们发行。”
“统一收购、统一发行是上面定的政策,不是你闹脾气能决定的。”
“按政策电影版权归制片厂所有,反正我们不靠国内的市场赚钱,只要我们不在国内上映就行了。”
“你……你这是存心要把我气死?”
老书记听着张华这孩子气十足的话语,又急又气。
张华一脸的坦然,“你老放心,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急的不是我们。”
话音落下,老书记无奈地看着张华。
沉默许久,他缓缓平复了一下情绪,突然想起什么,
“听说你小子结婚了?”
“是!”
张华点头认下,“我正想着找你再申请几天婚假。”
“泸市出差这段时间,你俩小年轻还没腻够?”
老书记的语气透着一丝埋怨。
“冤枉啊!”
张华一脸的委屈:“我可是费了不少功夫,把动画项目需要的人才挖到燕京。”
“人的精力有限,不要整天想着什么都吃一口,给我低调老实地盯着点你的项目就好。”
“所以我把项目的筹备工作都交待给厂里的人,一直在专心创作剧本。”
张华现在已经没了当初的创作激情,但国内影视剧本不像好莱坞有一套成熟且市场化的机制。
他不自己写剧本,总不能跟电影制片厂一样,抢市面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拍。
老书记想了想,随后提议道:“港岛那边想邀请你们参加文化交流,正好可以去一趟避一避。”
“港岛?”
听到又要出差的张华心态有点崩溃,抗拒道: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有多忙!”
老书记强调道:“这是政治任务,上面很重视,弄的好不比你拍几个项目功劳强。”
张华犹豫片刻,“行,不过你记得把徐晓芸同志调到华影,给我当助手跟进公司事务!”
“我给你安排个男同志!”老书记没好气的说道。
“不行,熟人我才用的习惯!”
按华影的规划体量,张华真要坐稳副总经理这个岗位。
在体制内职级可不小。
在某些特定事情上,需要注意避嫌。
行事愈发需要谨小慎微,犹如在薄冰上行走。
……
一封从文化部发往总政的公函,落到了实际主管华影的李老手上。
来函要求华影的张华同志,就《文汇报》发表的文章登报致歉。
暗示作者需要讲明电影的审核,是自身创作上存在误解。思想觉悟不足,没有深刻认识到错误,以正视听,消除不良影响。
李老看完直接丢掉函件,对着坐在对面的总政余主任笑道:
“年轻人虽然行事莽撞了些,但是符合他这个年纪做出的事。”
“内容里写的130万人就业是真实的数据?”
余主任好奇道,他心里倒是不担心文化部找总政的麻烦。
李老点头,“数据上已经很接近,国内现在放电影的就业人员就有30万人。”
他梳理了一下国内的电影产业,才慢慢发现里面有很大的隐患。
2-3万人的创作产能体量,养活着30万人的放映团队。
接近十倍的比例,还不包括其他岗位在内。
但国内的电影市场,真能养的起这么多人?
明显产业上存在严重失衡,把负担转嫁了出去。
余主任听完李老的话,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看来必须好好跟上面提一提,电影产业发展上有非常大的潜力,不能让这帮人乱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