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李守正汇报完八一厂的经营情况,这场会议便匆匆落下帷幕。
然而,老书记并未打算放过张华,一把将他拉住,紧接着又开了个小会。
两人刚在办公室坐定,老书记便半开玩笑地调侃起张华:
“去年厂里的项目表现有些差强人意,不少同志都反馈,你这个负责制片的副经理不太称职呢!”
张华语气中透着些许疲惫,无奈地回应道:
“要不我还是辞掉职位,专心去拍电影吧!”
要知道,去年下半年才定下八一厂与儿童制片厂的合并工作,有了华影公司的雏形。
除了儿童制片厂的制片项目,其他都是提前定好的。
而儿童制片厂能从无到有,拥有单独的厂区,靠的不只是上面政策,主要是华影的资源支持。
可于厂长是上面钦点的人,资历与老书记不相上下。
张华一个年轻后辈,总不能直接跟人家说:
【您选的片子不行,得按我说的来拍吧!】
这显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过渡。
老书记听到张华直接撂挑子,忍住翻白眼的冲动,便岔开话题问道:
“你知道《少林寺》这部片子吗?它在港岛上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我知道是左派推出来的项目嘛!”张华不假思索道。
制作拍摄《少林寺》的电影公司虽然是一家港岛,但能用上大陆的资源拍摄,明眼人都清楚,它的背后实则由国内掌控。
国内新成立后,香港电影圈开始分化。
一批是以“背靠祖国、立足香港、面向海外”宗旨的左派。
另一批是商业、资本盈利为主的右派。
这些都是国内电影行业的大手,偷偷在港岛布的局。
通过吸纳外汇资金,发展国内的电影行业。
只是前几年被排挤的很厉害,改革开放后才慢慢好起来。
而且背后还是文化部扶持的势力!
这也是张华建议八一厂,通过骑墙派的邵氏公司,强势打入港岛、东南亚电影市场的原因。
邵氏在东南亚有自己的院线渠道,受到的限制压力小一点。
老书记有些惊讶,他没想到张华懂这些。
随后掏出一封信件,介绍道:
“港岛邵氏发来消息,希望你在项目里增添一些武术元素。”
张华没有接信,直接坦白道:“项目赶着报名今年的戛纳,我没时间去改情节,也自认为情节已经很优秀,不用增加任何东西进去。”
《少林寺》虽在八十年代堪称国内电影的顶流之作,不仅打破了港岛功夫片的票房纪录,还在国际上声名远扬。
但经张华精心汉化的《浪客剑心》,他自信能真正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甚至他还特意让新成立的服装子公司,设计了几款电影里的简化版汉服。
老书记点点头,“嗯,今年确实不能像去年那样,没有经国内审核就匆忙报名参赛。”
张华一拍脑袋,“我差点忘了说,这部电影有些血腥画面,可能还是得绕开国内,先报名参赛。”
老书记闻言,顿时眼睛瞪大,心里破防道:
“你这是打算彻底让华影与他们站在对立面吗?
”去年《情书》就是因为没提前与文化部、总局走完流程,就急匆匆报名戛纳电影节,引得文化部领导圈子一阵不满。
当下国内电影参展,主要通过总局以及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即中影公司的前身)这两个文化部的下属机构。
最终都要经过文化部的审核推荐,以确保影片内容符合国家文化输出的导向。
不像国外电影公司或独立制片人,能够自主决定是否参展,直接向电影节提交申请材料,自主性和灵活性都更高。
……
《大江大河》这部电视剧在千家万户的期待与不舍中落下帷幕。
各大报纸纷纷对这部现象级电视剧展开报道,渐渐掀起了一阵热议的浪潮。
《燕京日报》率先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
《大江大河>: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之歌》。
文章开篇便称赞道:“由着名青年演员张华领衔创作并主演的大型时代剧《大江大河》,以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为背景,深刻描绘一代人命运沉浮的精品力作,自开播以来便牢牢抓住了全国观众的心弦,成为当下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潮头之上”的箴言,道尽改革时代心声……
在《燕京日报》报道的内容后面,更是有许多文学大家的评论。
《大江大河>:一碗有温度的时代茶汤,如同品一壶酽茶——初尝是青年人成长的苦涩,回甘是奋斗者收获的成果与希望,末了留下跌宕人生的余味。》——汪曾棋(京派作家·民俗学者)
《大江大河>真正的理想主义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泥泞中依然相信星光。电视剧的故事虽然过于理想……》——冰芯(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
《人物刻画、故事情节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国内十年内很难有电视剧作品超越……。》——夏衍(剧作家·文化部顾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