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署大院被临时隔成了几个片区,每组都摆着长桌和笔墨纸砚,墙上贴满了《镇规》草案的条款,红色的批注已经密密麻麻。各组讨论声此起彼伏,时而激烈争辩,时而低声商议,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紧张又热烈的气息。
移民组的讨论区最是热闹。二十几个来自不同地域的移民围坐在一起,手里都攥着条款复印件,红笔圈出的“家属安置”一项,几乎成了焦点。
“条款里说‘家属随迁需满一年才能分配住房’,这不合理!”来自东欧的伊凡拍着桌子站起来,他妻子刚带着孩子投奔而来,眼下还挤在同乡的柴房里,“我们背井离乡来这儿,不就是为了一家人团圆?凭啥还要等一年?”
旁边的玛丽娅立刻附和:“就是!我妹妹下个月要来,总不能让她睡大街吧?住房不够可以先租啊,凭啥非要等一年?”
“还有子女上学!”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眼圈发红,“条款说‘移民子女需通过语言测试才能入学’,我家娃才五岁,哪懂什么本地话测试?这不是逼着我们骨肉分离吗?”
众人七嘴八舌地附和,纷纷指着条款上的“家属安置需满一年”“子女入学需语言达标”等条款,要求修改。
“我们不是要特殊待遇,”伊凡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只是想让家人能安稳落脚,孩子能有学上,这过分吗?”
而在华工组的讨论区,气氛同样紧张。十几个常年在工坊劳作的华工,正围着“薪酬结算”和“安全保障”条款争论不休。
“‘重活计按日结,轻活计按月结’?不行!”铁匠老王把手里的铁锤往桌上一放,震得笔墨都跳了起来,“我们打铁的,哪天不是一身汗一身伤?按日结可以,但得加‘风险补贴’!上次我被火星烫伤,休息了三天,一分钱没拿到,这合理吗?”
“对!安全保障也得写清楚!”木匠老张接着说,“上个月小李在工地上摔了,医药费花了不少,工坊只报了一半,剩下的还得自己掏!条款里只说‘按规定报销’,这‘规定’到底是啥?得写明白!”
两组人的讨论声越来越大,渐渐传到了相邻的片区。当移民组的“家属安置”争议和华工组的“薪酬保障”诉求撞在一起时,新的矛盾又冒了出来。
“凭啥你们移民一来就想要住房?”华工组的老王忍不住走了过来,对着伊凡说道,“我们在这儿干了十几年,住房也是一点点挣来的,哪有白给的道理?”
“我们也没要白给!”伊凡立刻反驳,“我们愿意付租金!只是不想等一年!你们华工有‘风险补贴’,我们家属安置就不能灵活点?”
“风险补贴是我们拿命换的!你们家属来了啥也不干,凭啥优先住房?”老王寸步不让。
“谁说啥也不干?我妻子会织布,我妹妹会做饭,她们能干活!”
两边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吵了起来,焦点渐渐集中到了“公共资源分配”上——有限的住房、教育名额等公共资源,到底该优先倾斜给长期贡献的华工,还是该向移民家属适当开放?
“都别吵了!”负责记录的文书看不下去了,站出来说道,“把你们的意见一条条写下来,标上争议点,咱们汇总给镇署,让上面定夺!吵是吵不出结果的!”
众人这才渐渐平息下来,但脸上的情绪依旧激动。移民组的人觉得华工“排外”,华工组的人则觉得移民“贪心”,两边的意见汇总到记录人员手里时,光“公共资源分配”一项,就列了满满三页纸的争议点。
记录人员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意见,头疼地揉了揉太阳穴。他拿起笔,在汇总表的最上方写下:
核心争议点:
1. 移民家属安置期限(一年vs灵活调整)
2. 子女入学门槛(语言测试vs零门槛)
3. 特殊工种风险补贴标准(明确金额vs按比例)
4. 公共资源分配倾斜(华工优先vs兼顾移民)
这些问题像一块块石头,横亘在两组人之间,也摆在了《镇规》草案完善的关键处。
日头渐渐偏西,各组的意见陆续汇总上来,足足装了两个大册子。记录人员抱着册子往镇署走,心里清楚,这些争议点,最终还是要交到那位能定夺全局的人手里。
而此时的镇署书房,包拯正对着地图沉思。他已经听说了各组的争议,指尖在地图上轻轻敲击着,目光落在移民区和华工聚居区的交界地带,若有所思。
“把争议汇总拿进来吧。”包拯的声音平静,听不出情绪,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认真思考的前奏。
当两大册意见放在桌上时,包拯翻开册子,目光扫过那些激烈的言辞和尖锐的矛盾,脸上没有丝毫意外。
他早就知道,制定规矩最难的,从来不是条款本身,而是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诉求。
“去把移民组和华工组的代表请来。”包拯合上册子,对文书说道,“既然有争议,那就坐下来,当面谈。”
文书应声而去,书房里只剩下包拯一人。他看着窗外渐渐沉落的夕阳,手里摩挲着那枚刻着“公正”二字的玉佩,眼神坚定。
平衡,或许很难,但必须去做。这《镇规》,不仅要定规矩,更要定人心。
移民组的伊凡和华工组的老王,很快就被请进了书房。两人进门时还带着点敌意,互相别着脸。
“坐。”包拯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说说吧,你们真实的想法,别带火气,就事论事。”
伊凡深吸一口气,率先开口:“包大人,我们不是要抢华工兄弟的资源,只是……只是想让家人能快点安定下来,这样我们才能更安心地干活,为镇上出力啊。”
老王也哼了一声:“我们也不是不让,只是觉得,凡事得有个先来后到,贡献多的,总得有点优先吧?”
包拯点了点头,示意他们继续说下去。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在三人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一场关乎《镇规》走向的关键谈话,才刚刚开始。而那些白热化的意见争议,终将在这场谈话中,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喜欢穿越1858年的澳洲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穿越1858年的澳洲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