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署大堂的长桌上铺满了泛黄的稿纸,密密麻麻的批注像蛛网般缠满纸面。包拯坐在主位,指尖轻叩桌面,目光扫过围坐的众人——移民代表伊凡、华工代表老王、商户代表周掌柜、学堂先生李夫子,还有捧着账簿的文书,每个人面前都摊着一份争议清单,墨迹在晨光里泛着冷白的光。
“人都到齐了,开始吧。”包拯的声音不高,却像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先把昨日汇总的争议点过一遍,能当场定的就当场定,定不了的标注清楚,三天后再议。”
文书推了推滑落的眼镜,拿起最厚的那叠清单:“第一条争议:移民家属住房安置期限。移民组要求‘凭租赁合同可提前入住’,华工组坚持‘满半年才能申请’,双方各执一词。”
伊凡立刻前倾身体:“包大人,我们不是要免费住房,只是想凭正规租赁合同提前搬进去,租金一分不少。家里娃在柴房住了半个月,夜里总哭,实在熬不住了……”
老王重重放下茶杯:“凭啥你们刚来就能插队?我们华工当年住工棚住了两年才分到房,这规矩不能破!”
李夫子轻咳一声:“依老夫看,不如折中——满三个月且能提供稳定收入证明的,可申请提前入住,租金按市价上浮一成,既保了老规矩的底线,又给了新移民活路,如何?”
众人沉默片刻,伊凡率先点头:“上浮一成可以接受!只要能让娃住安稳地方,多花点钱值!”
老王哼了声:“上浮一成?行,算他们识相。”
包拯在清单上划掉原条款,添上新注:“移民家属凭三个月收入证明可申请提前入住,租金较本地户上浮10%,期限一年。”
“第二条:子女入学门槛。”文书翻到下一页,“移民组要求‘取消语言测试,增设双语教学’,华工组认为‘必须通过基础测试,否则拖慢教学进度’。”
周掌柜摸着算盘插嘴:“我家小子班里就有俩移民娃,听不懂课总走神,确实影响先生讲课。但直接不让入学也太硬了……”
李夫子抚着胡须:“可设‘预备班’,专门教本地话和基础字,三个月考核合格就能进普通班,如何?”
伊凡眼睛一亮:“预备班?能学本地话太好了!我们愿意上!”
老王也点头:“这法子中,既不耽误大家,又能让娃跟上进度。”
包拯提笔记录:“增设三个月预备班,移民子女需完成基础语言考核方可入普通班,预备班计入学制。”
“第三条:薪酬发放周期。”文书清了清嗓子,“华工组要求‘重活计当日结,轻活计周结’,移民组希望‘统一月结,方便寄钱回家’。”
老王急了:“重活计都是拿命换的,当日结天经地义!上月我侄儿抬石头砸了脚,工头还拖着工钱不给,这要是当日结,哪会有这破事?”
伊凡低声道:“我们寄钱回家要凑整,周结太零碎了……”
包拯沉思片刻:“分两类——重体力活当日结,轻活计可自选周结或月结,月结的每月多补2%手续费。”
“中!”老王拍了桌子,“多补2%,够意思!”
伊凡也松了口气:“能选月结就好,谢谢包大人!”
“第四条:公共水井使用。”文书翻页的手顿了顿,“华工组说‘老井归本地户优先用’,移民组觉得‘按户头分时段’更公平。”
周掌柜算着账:“老井就一口,早晚高峰总打架。不如按‘单号本地户用,双号移民户用’,平常用水少的时段随便用,如何?”
“成!”两边代表异口同声。
争议点一条条过,晨光爬到窗棂时,清单已划掉大半。剩下最棘手的“特殊工种补贴”,双方吵得面红耳赤——华工组要“按伤情等级定补贴”,移民组坚持“按工种统一补”,谁也不让谁。
包拯敲了敲桌子:“都别喊了。”他起身走到堂中,“叫医馆的张大夫来,让他按常见工种列份‘风险等级表’,一级工种(如铁匠、石匠)补工钱的15%,二级(如木匠、瓦匠)补10%,三级(如商贩、杂役)补5%。按等级补,既不偏袒,又合情理。”
张大夫很快赶来,刷刷列好等级表,双方一看,铁匠、石匠确实比商贩风险高,都没再争执。
日头升到头顶时,修订版草案终于誊抄完毕。包拯拿起朱砂笔,在封皮写下“修订一稿”,递给文书:“贴去镇口公示栏,标注‘三日内接受反馈,逾期按此版执行’。”
文书刚要走,包拯又道:“加行字——凡提有效建议者,送两斤新米。”
众人看着公示栏前渐渐围拢的镇民,伊凡和老王虽还别着脸,却都盯着草案上的条款,眼里少了戾气。阳光落在“修订一稿”的朱砂字上,像给这桩桩件件的争议,镀上了层踏实的暖意。
喜欢穿越1858年的澳洲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穿越1858年的澳洲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