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装枪的试射声还在山谷里回荡,讲武堂的学员们正为推演战术争得面红耳赤,铁石山沉浸在技术突破带来的振奋中时,一份来自北方的加急情报,像一块冰投入滚油,瞬间让山寨的气氛凝重下来。
是负责北境情报的斥候赵栓柱传回的消息。这次他没有亲自回来,而是托一个商队带来了一封用密语写就的信笺,还有几块沾着焦黑痕迹的布片。
赵罗在核心山洞里拆开信笺,旁边围着赵虎、赵诚、赵五叔公等人。信上的内容让所有人的脸色都沉了下来:
“关外鞑子(指清军)活动频繁,三月内已三次破长城入关,劫掠永平、迁安等地,杀掠甚众。其兵锋锐利,骑兵迅捷如风,重甲步兵坚不可摧。此次入关,鞑子似有异动,不再满足于劫掠,有向内地渗透之势,山东北部已察觉鞑子细作活动……”
赵栓柱还在信末特意标注:“鞑子火器亦有长进,见其用‘红衣大炮’轰击城墙,威力远胜官军旧炮。其军纪律严明,悍不畏死,非流寇、官军可比。”
那几块焦黑的布片,据说是从被鞑子焚毁的村庄里带出来的,上面还能闻到烟火和血腥混合的气息。
山洞里一片死寂。之前对付明军,哪怕是万人大军,他们有火器优势,有地形依托,心里有底;对付流寇,更是胜券在握。可“鞑子”这两个字,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人心头。
北方的鞑子,这些年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他们从关外打来,不止一次兵临北京城下,凶悍之名,天下皆知。只是以前,铁石山地处山东腹地,总觉得那是遥远的威胁,没想到如今竟已隐隐逼近。
“鞑子……真有那么厉害?”赵虎声音有些干涩,他虽没见过鞑子兵,却也听过不少传闻。
“比传闻更厉害。”赵诚曾去过北方经商,对鞑子有所了解,脸色凝重地说,“我见过被鞑子劫掠后的村子,十室九空,尸横遍野。他们的骑兵,一日能奔百里,抢了就走,官军根本追不上。他们的步兵,穿着重甲,弓箭射不穿,刀砍不动,冲锋时像墙一样压过来,很吓人。”
赵五叔公也皱着眉:“他们还有红衣大炮?那玩意儿比咱们现在造的炮还厉害?”
赵罗没有说话,手指轻轻敲击着石桌,目光落在地图上——地图上,长城以北的区域被简单标注着“鞑子”,而山东北部,离铁石山已不足千里。
他清楚,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敌人。
腐败的明军,军纪涣散,不堪一击;流寇虽多,却缺乏组织和精良装备,各自为战。可清军不一样,他们有强悍的战斗力,有严明的纪律,有优秀的将领,甚至还有不弱的火器——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入主中原的野心。
如果说明军是“纸老虎”,流寇是“散兵游勇”,那清军就是一头真正的“猛虎”。
铁石山的火器优势,面对清军的重甲和骑兵冲锋,还能像对付明军那样有效吗?后装枪射速快,但面对潮水般的骑兵冲锋,能否形成足够密集的火力网?火炮虽能轰开步兵阵型,但清军的红衣大炮,会不会反过来压制他们?
一连串的问题在赵罗脑海里盘旋。
“不能等。”赵罗猛地抬起头,眼神锐利,“鞑子既然有向内地渗透的迹象,就迟早会威胁到咱们。必须提前准备!”
他立刻下令:
“第一,加强向北情报侦察!赵诚,你亲自带人,往北走,深入山东北部,甚至靠近长城一带,不惜代价,摸清鞑子细作的动向,探查他们是否有大规模南下的计划。情报必须及时传回!”
“第二,研究应对骑兵的战术!”赵罗看向赵虎和讲武堂的几个教官,“鞑子骑兵是最大威胁。要练密集火枪方阵——多排火枪轮射,形成持续火力,不能给骑兵靠近的机会!火炮要准备霰弹,近距离轰击骑兵集群,打散他们的冲锋阵型!”
他顿了顿,补充道:“赵五叔公,让工坊试试用铁丝制作障碍物——把铁丝拧成螺旋状,或者做成带尖刺的网,布置在阵地前,迟滞骑兵冲锋。哪怕只能挡一下,也能为火枪队争取时间!”
“第三,加快武器生产!”赵罗看向赵五叔公,“后装枪要量产,至少给每个战兵配一杆!火炮也要提速,特别是能发射霰弹和开花弹的炮,越多越好!重甲也要改进,用最好的精钢,至少能挡住鞑子的弓箭!”
一道道命令清晰而急促,打破了山洞里的沉寂。虽然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强敌,但铁石山的核心层没有慌乱——越是危险,越要提前准备。
赵诚立刻起身:“我这就出发!”
赵虎也道:“我马上去讲武堂,带着弟兄们练方阵!”
赵五叔公点头:“铁丝障碍?我回去就试试!武器生产也绝不含糊!”
众人匆匆离去,各自忙碌。
山洞里只剩下赵罗一人。他走到地图前,手指从铁石山向北移动,越过山东,越过河北,一直指向长城之外那片模糊的区域。
那里,是清军的巢穴。
以前,他的目光只在铁石山周边,最多到沂州府、济南府。可现在,他的视线必须投向更远的北方。
腐败的明廷靠不住,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只顾着争地盘,能阻挡清军南下的,或许只有像铁石山这样,拥有一定实力和先进武器的地方势力。
但他也知道,这很难。铁石山再强,也只是一个山寨,面对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大王朝的军事力量。
赵罗轻轻叹了口气,面色凝重。
山风从洞口吹进来,带着一丝凉意。铁石山刚刚打赢了一场大胜仗,技术上也实现了飞跃,可新的、更可怕的威胁,已经悄然逼近。
这一次,他们要面对的,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军队。
考验,才刚刚开始。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