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工坊的角落里,赵罗正盯着一堆黑火药发呆。黑火药威力有限,哪怕改良了配比,也只能推动铅弹、炸开铸铁弹壳,要想造出更猛的炸药——比如能炸碎城墙的爆破药,或是让子弹飞得更快的发射药——光靠黑火药远远不够。而他知道,这一切的基础,是两种看似普通却能改变力量格局的液体:硫酸和硝酸。
“府主,您盯着火药看了半天,是哪里不对?”老王端着一碗水过来,见赵罗眉头紧锁,忍不住问道。
“黑火药的劲儿太小了。”赵罗指着桌上的开花弹,“之前试射,炸开的碎片不够多,要是遇到鞑子的重甲,怕是炸不穿。要做更厉害的药,得先有‘强酸’。”
“强酸?”老王和一旁的赵五叔公都愣住了,他们只知道硫酸能除锈、硝石能制火药,却不知道这两样还能搞出“强酸”。
赵罗没多解释,直接画了张简易装置图:“咱们用陶瓮做反应室,先烧硫磺和硝石,让它们产生的气儿进到瓮里,再用水吸收,就能得到硫酸。有了硫酸,再跟硝石反应,就能出硝酸。”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如登天。第一步是找材料:陶瓮要选厚实不漏水的,接口处用黏土密封;硫磺和硝石得提纯,去掉杂质;还得做一套导气管,用中空的竹管外包铅皮(防腐蚀)。
工匠们按图搭建装置:三个大陶瓮串联,第一个瓮里放硫磺和硝石的混合物,底部架着炭火;第二个瓮装满水,竹管从第一个瓮伸到水面下;第三个瓮也装水,承接第二个瓮溢出的气体。赵罗反复叮嘱:“硫磺和硝石的比例要对,硝石多了烧得太旺,少了气儿不够;陶瓮接口一定要封严,那气儿有毒,吸多了会死人!”
第一次试烧,炭火点燃后,第一个瓮里冒出刺鼻的黄烟,顺着竹管往第二个瓮里钻。可没过多久,竹管接口处的黏土就被热气烤裂,黄烟顺着裂缝往外冒,工匠们呛得直咳嗽,只能赶紧灭火。
“接口得用湿黏土,再缠上麻布!”赵罗改进密封方式,第二次试烧,黄烟终于老老实实地钻进了陶瓮。烧了两个时辰,第二个瓮里的水渐渐变浑浊,摸起来还有点发烫。赵罗用一根干净的木棍蘸了点水,滴在一块废铁上——铁没反应,显然浓度不够。
“烧的时间太短,气儿没吸够!”接下来的半个月,工匠们反复试验:调整硫磺和硝石的比例(1:1.5),延长燃烧时间(四个时辰),把第二个瓮的水换成温水(加速吸收)。有一次,一个工匠不小心吸入了泄漏的黄烟,当场咳嗽不止,脸都憋红了,赵罗赶紧让他去医馆喝甘草水,之后更是严令所有人操作时必须用湿布捂口鼻。
终于,在一个阴雨天(空气湿度大,利于吸收),他们得到了一瓮浑浊的液体。赵罗用木棍蘸了点,滴在废铁上——“嘶”的一声,铁屑开始冒泡,液体很快变成了黄色。
“成了!这就是硫酸!”赵罗的声音有些激动。虽然浓度不高,还带着杂质,但它确实具备了强酸的腐蚀性,是真正的“化学之始”。
有了硫酸,制取硝酸就有了基础。赵罗让工匠们把提纯后的硝石和硫酸按比例混合,装进一个带盖的陶瓮,瓮盖上插一根竹管,另一头通进装有冷水的陶罐里。然后把陶瓮放在炭火上慢慢加热——硫酸的沸点比硝酸高,加热时硝酸会先挥发,顺着竹管进入冷水中,冷凝成液体。
这个过程同样危险,硝酸蒸汽腐蚀性极强,竹管好几次被烧穿,只能用铅皮裹住。加热时火候也得拿捏好,火大了硝石会直接炸开,火小了挥发太慢。试了三次,终于在一个陶罐里收集到了少量无色液体,凑近一闻,有股刺鼻的气味,滴在石头上,石头表面很快被腐蚀出小坑。
“硝酸!是硝酸!”老王看着陶罐里的液体,眼睛都亮了。他虽然不懂这液体的原理,却知道赵罗说过,有了这两样,就能造“更厉害的药”。
夕阳西下,工坊里只剩下赵罗和两个核心工匠。赵罗戴着厚厚的浸过油的麻布手套(防腐蚀),小心翼翼地捧着装有硝酸的陶罐。罐子里的液体冒着微弱的白烟,在灯光下泛着清冷的光,看似平静,却藏着毁天灭地的力量。
他知道,这两罐浑浊、刺鼻的液体,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第一步——有了硫酸和硝酸,就能制造硝化棉、硝化甘油、苦味酸,这些炸药的威力,是黑火药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也能用于金属精炼,让钢铁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但他也清楚,这力量是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爆炸,伤及自己人;而一旦这种炸药的技术扩散,乱世的杀戮会变得更加残酷。
“这东西,得管严了。”赵罗对老王和赵五叔公说,“以后制取、存放,都得在专门的石屋里,除了咱们三个,不许任何人靠近。”
两人重重点头。
赵罗看着陶罐里的硝酸,手指微微用力。这一步,迈得艰难,却也必须迈出去。在清军即将南下、乱世愈发残酷的时刻,他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来守护铁石山。
这无色的液体,是风险,也是希望。
它标志着铁石山的发展,从“物理层面”的锻打、铸造,迈入了“化学层面”的合成、反应。一个更广阔、也更危险的领域,正在他们面前缓缓展开。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