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城外的清军大营,旌旗如林,甲胄鲜明。睿亲王多尔衮正坐在中军大帐内,看着面前的舆图,手指在畿辅与山东交界的区域轻轻划过。连日来,八旗铁骑在河北、山东北部劫掠顺利,州县望风而降,可几封来自前方斥候的奏报,却让他皱起了眉头。
“王爷,镶黄旗的博尔济小队,在沂州府以北遭遇一股‘乡勇’,折损了十二骑,狼狈退回;还有,近几日从山东北部逃来的明官说,沂州府境内的铁石山一带,聚集了大量难民和物资,当地有一股势力,既非明军,也非流寇,却有不少精良火器,还敢主动出击救援百姓。” 麾下谋士范文程站在一旁,轻声禀报,手里捧着几份汇总的情报。
多尔衮抬起头,眼神锐利如鹰。他自率大军入关以来,遇到的明军要么一触即溃,要么献城投降,流寇更是不堪一击,还从未有过“乡勇”能正面击退八旗斥候的事。“既非明军,也非流寇?倒有些意思。” 他拿起一份俘虏供词,上面写着:“铁石山赵姓贼首,据险而守,麾下有火器营,枪声响彻数里,骑兵近不得身;其地百姓皆往投奔,粮食物资尽入山中,清军数次掠袭,皆无所获。”
“王爷,这铁石山恐非寻常山寨。” 范文程补充道,“据细作回报,此山易守难攻,山下挖有深沟,设有拒马,更有‘开花炮’‘后装枪’等新式火器,比明军的火器精良数倍。如今大量难民涌入,其势力恐在暗中壮大,若不早做试探,日后恐成隐患。”
多尔衮沉吟片刻。他此次入关,主要目的是劫掠物资、削弱明朝实力,并非攻坚。可铁石山的存在,像一颗钉子,扎在了清军劫掠的路线上,既挡了粮道,又聚集了百姓,若任其发展,说不定会成为山东一带抗清势力的核心。而且,他也好奇,这股“乡勇”的火器,究竟有多厉害,是否真能对抗八旗铁骑。
“不能让这股势力安稳发展。” 多尔衮放下供词,语气沉稳,“传我命令,让汉军镶蓝旗的李国翰,率三千汉军旗兵,再调两百蒙古骑兵,带上三门红衣大炮,前往沂州府铁石山一带,进行侦察扫荡。”
他顿了顿,补充道:“告诉李国翰,此行目的有二:一是探明铁石山的虚实,看其防御、火器、兵力究竟如何;二是若对方不堪一击,便顺势拿下山寨,掠夺其物资和火器;若对方战力强悍,不可硬拼,摸清情况后即刻回报,待我大军主力南移时再做处置。”
“嗻!” 帐外的传令兵应声而去。
李国翰接到命令时,正带着所部在山东北部的平原地带劫掠。他是汉军旗将领,麾下士兵多为前明降兵,虽战力不如满洲八旗,却熟悉中原地形,也善于使用火炮。接到多尔衮的命令后,他立刻停止劫掠,收拢部队,带上三门红衣大炮(由八匹马拉的炮车运载),还有两百名负责保护火炮的蒙古骑兵,朝着沂州府铁石山的方向进发。
这支清军偏师,虽不是满洲八旗主力,却也算得上兵强马壮:三千汉军旗兵,装备着弓箭、腰刀和少量火绳枪;两百蒙古骑兵,擅长奔袭和侧翼包抄;三门红衣大炮,更是攻坚利器,之前明军的不少城池,都是被这红衣大炮轰开的。
“将军,这铁石山真有那么厉害?连王爷都特意让咱们去试探?” 副将凑到李国翰身边,有些不解。在他看来,不过是个山寨,派几百人就能拿下。
李国翰瞥了他一眼,语气严肃:“王爷既然下令,必有缘由。那山寨能击退镶黄旗的斥候,还聚集了那么多百姓,肯定有过人之处。咱们此去,不可轻敌,先摸清情况再说。若真有厉害火器,咱们就用红衣大炮轰他!”
队伍出发时,正是清晨。三千多清军,加上两百骑兵和三门大炮,排成长长的队伍,朝着铁石山的方向前进。马蹄声、炮车轱辘的滚动声,在空旷的平原上回荡,扬起漫天尘土。
消息很快通过铁石山的外围斥候,传回了山寨。
“府主!不好了!北边来了大股清军,约有三千多人,还带着三门红衣大炮!” 负责外围侦察的赵石头,快马加鞭赶回山寨,脸上满是焦急,“看他们的旗号,是汉军旗的队伍,还有蒙古骑兵护送火炮,正朝着咱们这边来!”
议事堂里,刚刚还在讨论如何安置难民的核心成员,瞬间脸色大变。之前的小规模接战,面对的是几十骑斥候;可这次,是三千多装备着大炮的正规清军偏师,战力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赵罗走到地图前,手指落在清军前进的路线上,眼神凝重。他知道,多尔衮终于注意到了铁石山,这支部队,就是来试探他们虚实的“敲门砖”。
而这一次,不再是小打小闹的遭遇战,而是一场真正的、关乎铁石山生死的防御战。
山风从议事堂的窗口吹进来,带着一丝寒意。远处的难民营里,炊烟刚刚升起,孩子们的笑声隐约传来。赵罗握紧了拳头,他必须守住这里,守住这方净土,守住这些信任他的百姓。
此刻,数千里外的清军队伍,还在朝着铁石山稳步前进。三门红衣大炮的炮口,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像是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血战。
铁石山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