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科技人力资源总监李静(Lisa) 的办公室,总是保持着一种近乎苛刻的整洁与有序。文件归类清晰,绿植生机盎然,连笔筒里的笔都按颜色和功能排列得一丝不苟。这种秩序感,是她高效处理庞杂人事工作的基础,也折射出她严谨甚至有些强迫症的性格特质。
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静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投入下午的工作,而是微微蹙着眉,目光再次落在屏幕上打开的一份电子档案上——那是业务拓展部新人徐浩的入职档案。
公司近期正在进行例行的“核心人才库盘点和更新”工作,旨在为未来的关键岗位储备和梯队建设做准备。这项工作需要HR对核心及潜力员工的档案进行一轮细致的复核。而徐浩,作为业务拓展部表现抢眼的新人,且其部门涉及部分非核心技术对外合作,自然也在复核名单之内。
起初,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徐浩的简历光鲜:国内名校毕业,有海外交流经历,曾在几家知名科技公司实习,面试表现优异,入职后积极主动,人际关系处理得当,甚至在上次的黑客马拉松中还拿了奖。业务拓展总监秦风对他的评价也颇高。
然而,当李静以一种近乎挑剔的职业本能,逐字逐句地审视他简历中那段“海外交流经历”时,一丝难以言喻的违和感浮上心头。
那段经历描述得比较概括:“于XX年间,参与夹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新领导力’短期交流项目,并于硅谷多家科技企业进行参访学习。”
问题在于: 第一,时间点略显模糊,只精确到“年间”,而非通常简历会写明的具体月份和持续时间。 第二,“创新领导力”项目名称听起来有些宽泛和…普通,与徐浩简历上其他非常具体、硬核的实习经历相比,显得有点“软”。 第三,也是最微妙的,之前第三方背调公司提供的报告(主要针对其国内经历)虽然总体无虞,但关于这段海外经历的核查,只简单标注了“经联系相关院校,确有此类短期项目开放”,却无法提供更详细的项目学员名单或成绩证明(这在短期交流项目中也算常见,但结合前两点,让李静觉得不够“扎实”)。而且,背调报告上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提到一位证明人(硅谷某参访企业的一名经理)的职位描述,与徐浩简历上的记录存在细微的出入(简历上是“高级产品经理”,背调记录是“产品总监”),虽可能只是口误或职位变动,但仍被李静敏锐地捕捉到了。
这些单独看来都可以解释的“小瑕疵”,叠加在一起,却触动了李静那根经过专业训练、对虚假信息异常敏感的神经。在星火目前这个敏感时期——技术突破关键阶段、面临国际巨头围剿、内部保密等级空前提高——任何一丝疑点都不容忽视。
她靠在椅背上,指尖轻轻敲击桌面。没有证据,仅仅是直觉和职业性的怀疑。直接启动正式调查?小题大做,且容易打草惊蛇。放任不管?万一呢?
沉思片刻,李静有了主意。她拿起内部电话,拨通了徐浩的分机。
“喂,徐浩吗?我HR李静。” “李总您好!请问有什么指示?”电话那头传来徐浩一如既往的积极热情的声音。 “哦,没什么大事。公司近期在做人才盘点,想和几位表现突出的潜力员工做个简单的一对一沟通,聊聊入职以来的感受、职业发展规划,也听听你们对公司的意见。你看下午三点方便过来一下吗?”李静的语气轻松自然,完全像是例行公事。 “当然方便!谢谢李总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准时到!”徐浩的回答滴水不漏,甚至带着受宠若惊的意味。
下午三点,徐浩准时敲响了李静办公室的门。他穿着合体的衬衫西裤,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谦逊又自信的笑容。
“李总好。” “徐浩来了,坐。”李静从文件上抬起头,露出职业化的微笑,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喝点什么?茶还是咖啡?” “不用麻烦李总,我刚喝过水。”徐浩欠身坐下,姿态端正。
谈话开始了。李静按照标准流程,先肯定了徐浩入职以来的表现,特别是他在黑客马拉松和近期跨部门协同项目中的“积极投入”,然后询问他对工作内容、团队氛围、公司文化的适应情况。
徐浩的回答堪称范本:感谢公司平台和领导培养(提到了秦风),称赞团队协作高效,表达对星火技术理念的无比认同,并阐述了自己希望在业务拓展领域深耕、为公司生态合作贡献力量的职业规划。逻辑清晰,态度诚恳,情绪饱满。
李静认真听着,不时点头记录,气氛融洽和谐。
大约谈了十五分钟常规内容后,李静话锋看似随意地一转,目光依旧落在笔记本上,仿佛只是顺带一提:“对了,看你简历上有段海外交流经历,在伯克利和硅谷。那段经历感觉怎么样?对你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启发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