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牙湾那个慵懒惬意的假期回来,林烨和陈薇都像是被充满了电,带着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重新投入工作。而就在他们休假期间,一个酝酿已久、承载着星火科技最初理想的项目,即将迎来它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与临深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开发的“AR辅助手术导航系统”,要完成首例临床手术了!
这个消息,让整个星火科技,尤其是参与该项目的研发团队,既兴奋又紧张。兴奋在于,这是“星火之眼”技术真正应用于救死扶伤一线,直接关乎人命关天的大事;紧张也在于此,任何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手术定在周三上午。一大早,林烨、陈薇以及周伟就赶到了临深市第一人民医院。他们被安排在手术室隔壁的观摩室,这里可以通过大屏幕实时观看手术过程,并且能与主持这次手术的神经外科主任——沈峻岩教授进行单向通话(手术室内能听到观摩室的声音,但为了不影响医生,观摩室不能主动发声)。
观摩室里气氛凝重。除了林烨他们,还有医院的几位领导和相关科室的专家。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那块巨大的屏幕。
屏幕上,显示着手术室内的实时画面。无影灯下,患者已经麻醉,头部被精密固定。主刀医生沈教授,一位年近五十、眼神锐利沉稳的专家,和他的助手们正在做最后的准备。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沈教授和他的第一助手,都佩戴着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特殊定制版“星火之眼”AR眼镜。
沈教授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冷静而清晰:“患者男性,52岁,脑深部胶质瘤,位置紧邻重要功能区和血管,传统手术视野受限,风险极高。今天,我们将首次尝试使用星火科技的AR手术导航系统,希望能更精准、更安全地完成肿瘤切除。”
他顿了顿,似乎在调整呼吸,也像是在对观摩室的人,更是对自己说:“开始吧。”
手术开始了。常规开颅,打开硬脑膜……当大脑组织暴露在视野中时,最关键、也最震撼的时刻到来了。
只见沈教授视野中,通过“星火之眼”投射出的虚拟影像,完美地与他肉眼所见的真实术野叠加在一起!
原本需要医生在大脑中进行复杂空间想象的肿瘤边界、重要的神经传导束、密密麻麻的血管网络,此刻都以不同颜色的、半透明的三维模型,清晰地标注在真实的脑组织之上!肿瘤区域被高亮成醒目的红色,重要的运动神经束是蓝色,关键的血管是绿色……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观摩室里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低声惊呼!
“这……这也太清晰了!” “天啊,这等于给沈主任装了透视眼啊!”
林烨、陈薇和周伟也屏住了呼吸,紧紧盯着屏幕。虽然他们对技术有信心,但亲眼看到它在这种极端严苛的环境下稳定运行,带来的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
手术室内,沈教授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叹和兴奋:“视野非常清晰,注册精度极高(指虚拟影像与真实器官的贴合度)!现在,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边界,以及它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
他的操作变得异常精准和果断。手术器械在AR导航的指引下,沿着虚拟划定的安全边界,精准地切入、分离。
“注意,前方距离运动皮层仅剩1.5毫米。”系统发出了柔和的语音提示。 沈教授的动作更加轻柔:“收到。正在避开。” “左侧有微小血管分支,注意保护。” “明白。”
整个手术过程,仿佛不是在盲目地探索,而是在一张极其详尽、立体的地图指引下,进行着一次目标明确的精准清除。医生不再需要频繁抬头看旁边显示器上的核磁共振二维图像,再在脑子里进行艰难的三维重建,所有的关键信息都集成在了第一视角的视野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观摩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科技与医学完美结合的场景深深震撼。
终于,当最后一丝肿瘤组织被小心翼翼地剥离,并且系统确认“肿瘤切除范围达到预定目标,重要功能区及血管保护完好”时,观摩室里不知道是谁先带头,响起了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成功了!首例AR辅助下的高难度脑深部肿瘤切除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手术室门打开,沈教授虽然满脸疲惫,但眼神里充满了激动和兴奋。他摘下AR眼镜,走到观摩室,第一件事就是紧紧握住了林烨和周伟的手。
“林总!周工!太感谢你们了!你们这个系统,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的‘圣杯’!”沈教授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更高的手术成功率,更低的并发症风险,更短的手术时间,以及……更多患者的生命和功能得以保全!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这是医学的福音!”
他看着林烨,语气无比郑重:“我以前对很多所谓的‘高科技医疗设备’持保留态度,但今天,你们星火科技,用实实在在的效果征服了我!‘技术改变生活’,你们真的做到了,而且是在最关乎人命的领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