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凤阳祖陵被烧,这记耳光抽在崇祯脸上,那是火辣辣的疼啊!”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这一次,崇祯皇帝是彻底红了眼,他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必须抓住那个带头攻破凤阳、焚烧皇陵的罪魁祸首——闯王高迎祥!”
天幕上画面流转,明军的剿匪力度明显升级。各路官军如同梳子一样在陕西、河南、湖广交界处反复清剿。
“承担主要追剿任务的,是号称‘天雄军’的总理卢象升所部。”画面上出现一位文官打扮却身先士卒、挥舞大刀的将领形象,“卢象升此人,虽是文臣出身,但能打仗,不怕死,他带的兵也颇有战斗力。在他的全力追击和调度下,明军布下了天罗地网。”
“崇祯九年五月,高迎祥率部从汉中突围,企图进入陕西,却在子午谷遭遇陕西巡抚孙传庭的重兵伏击!”朱及第语速加快,“一场激战,高迎祥大军溃败,他本人也被俘虏!”
画面显示高迎祥被五花大绑,押解过市的场景。
“消息传到北京,崇祯皇帝总算出了一口恶气。这位曾经席卷数省的‘闯王’,被押送到北京,处以最残酷的刑罚——凌迟处死。”
“好!杀得好!!”奉天殿前,朱元璋猛地一拍大腿,脸上露出快意恩仇的神色,“此等毁人宗庙、掘人祖坟的恶贼,千刀万剐也不为过!总算做了件像样的事!”
但他随即又皱起眉头,带着一丝不满和疑惑:“只是……为何偏偏放过了李自成和张献忠那两个贼子?他们也是罪魁祸首!”
侍立一旁的太子朱标沉吟片刻,上前一步解释道:“父皇,或许在当时的朝廷看来,高迎祥是公认的‘闯王’,是各路流寇中名头最响、势力最大的首领。擒贼先擒王,拿下他便是首功。至于李自成、张献忠,可能被视为高迎祥麾下的部将,其威胁性和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识。”
朱元璋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缓缓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标儿此言有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年朱升先生劝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便是此理。谁冒头,谁当了那个‘王’,谁就得先承受朝廷最猛烈的打击。高迎祥做了这个出头椽子,合该他先烂!”
天幕上,朱及第的讲述仍在继续: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被余部推举为新一任‘闯王’,接过了这面反旗。然而,他的好运气似乎用完了,或者说,明末农民军最危险的时刻到来了。”
画面中,明朝的剿匪策略明显更加系统和凶狠。
“崇祯皇帝任命精明强干的首辅杨嗣昌亲自统筹全局,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天幕上出现一张巨大的军事布防图,“由洪承畴、孙传庭等能臣猛将具体执行,调动重兵,分区围剿,相互策应。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显着。”
“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朱及第语气沉重,“李自成遭遇了人生中最惨痛的连败。洪承畴、孙传庭在潼关原设下埋伏,李自成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仅带着刘宗敏等十几骑心腹,狼狈不堪地逃入商洛山中,一度销声匿迹。而张献忠和另一股重要首领罗汝才,则在明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选择了诈降(或暂时归顺)以保存实力。”
画面上,曾经烽烟四起的中原大地,似乎暂时恢复了平静。明朝的邸报上甚至开始出现“流寇渐平”的字样。
“看起来,大明似乎终于解决了,或者说暂时压制住了心腹大患。”朱及第的话锋陡然一转,“但是,老铁们别忘了,明末的困局是双线的!正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
天幕画面猛地切换,来到了风雪弥漫的关外。雄壮的八旗骑兵在猎猎旌旗下集结,刀枪如林,寒光耀目。
“就在关内战事稍歇,朝廷刚刚能喘口气的时候,关外,那个已经正式改国号为‘大清’的庞然大物,再次露出了獠牙!皇太极亲率大军,向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宁锦防线,发起了新一轮的全面进攻!大明,再次被迫两线作战!”
看到这里,朱元璋身躯猛地一震,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他之前模糊的预感,在此刻变得无比清晰和残酷。
“咱……咱明白了!”他喃喃自语,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大明,不是单单亡于关外的建奴,也不是单单亡于内部的流寇……”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徐达、李善长等重臣,最终定格在天幕上那内外交困的画卷上,一字一顿地说道:
“它是被这两股力量,像两把铁钳,活活给绞死的!内乱消耗了国力,让朝廷无法全力对付外患;而外患的牵制,又使得朝廷无法彻底根除内乱!如此恶性循环,直到……油尽灯枯!”
奉天殿前,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朱元璋这精准而绝望的总结震撼了。他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那架名为“大明”的巨型战车,在内外双重泥沼中,如何一点点沉没,直至没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