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完全可以依靠机动优势,避开正面作战,慢慢将他们拖垮,直到粮草耗尽,活活饿死在荒原上。
但即便是撤退,也未必能全身而退,比如现在的情形。
尽管他们逃到了叶卡捷琳堡,可汉军还是迅速追了上来,并再次将他们团团包围。
相比起在草原上的处境,如今的局势更加严峻。
因为他们全都集中在这个要塞之中,目标十分明确。
汉军可以围绕着这座城池层层设防,把他们死死困在里面。
只要封死所有出口,要塞内的俄军除非不惜一切代价强攻突围,否则根本不可能突破防线!
可要攻下汉军的阵地有多困难,吃过亏的俄军心里比谁都清楚。
当初土鸡防守普列文要塞时,他们尚且拿不下,如今面对战力更强的汉军,胜算更是微乎其微。
想到这里,尼古拉的心中不禁涌上一股深深的无力与悲哀。
十年前,他率领精锐部队直逼城下,迫使天朝签下屈辱条约,强行夺去上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时,那是何等的威风八面!
可如今呢?
那个当年被他蔑视、不屑一顾的对手,如今竟已强大到令他们束手无策的地步!
仅仅十年光景,怎么就变成了今天这副模样?
尼古拉将军百思不得其解,但他清楚,自己和这支军队,极有可能会在这座城里全军覆没!
不只是叶卡捷琳堡城内的毛熊军队意识到自己插翅难飞,就连毛熊本土的那些高官将领,也明白顿河军团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当顿河军团被围困在叶卡捷琳堡的消息传回国内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立刻召集军政要员,通报战况,并征求应对之策,希望能尽快拟定出一个可行的营救方案,将被围困的十几万将士救出重围!
在毛熊国眼中,顿河军团是国家安全的中坚力量。
与驻守菠兰的军团相比,这支部队更是保障西南地区、尤其是克里木半岛安全的关键支柱。
一旦这支部队被全歼,国内将出现一个巨大的防御缺口。
这样的防御空白,对于国家安全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
更何况,在黑海对岸,早已虎视眈眈的土鸡人还未动手,而眼下正被汉军从西伯利亚不断驱赶而来的哥萨克人,就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
哥萨克骑兵机动迅速,行踪不定,神出鬼没。
要想彻底清除他们,必须出动大批兵力,封锁各个交通要道,再采用地毯式搜索的方式,逐步压缩其活动空间,才有可能将其歼灭。
但这样的战术需要大量兵力支撑,原本最适合执行这一任务的正是顿河军团,他们之前也确实做得相当出色,那些闹事的哥萨克和农民军很快就被他们镇压下去。
然而如今,顿河军团被困在叶卡捷琳堡,连自身都难保,更别提抽身回国去剿灭那些四处流窜的叛军了。
因此,对毛熊人来说,顿河军团就像是一根顶梁柱,一旦倒塌,国内局势便会立刻变得动荡不安。
他们现在不仅要设法营救被困的顿河军团,还必须着手应对这群四处劫掠的哥萨克骑兵。
如果再不采取行动,这群骑兵很快就会搅得国内天翻地覆。
“陛下,我认为我们应调派近卫军前往营救,眼下也只有他们还有这样的实力了!”
军方一开口,便提出了一个让满朝大臣震惊的建议——动用沙皇的亲卫部队。
这支军队是沙皇最后的王牌,一向被视为不可轻动的力量。
以亚历山大二世谨慎的性格,让他将这支军队交由他人统领,那是绝对不可能放心的!
因此,一旦近卫军出征,沙皇极有可能亲自随行,届时就是一场真正的御驾亲征。
纵观历史,当皇帝亲自率军出征时,通常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战局已定,皇帝亲征只为彰显功绩、提升威望;另一种则是战局危急,皇帝亲临前线以激励士气、扭转战局。
但对毛熊国而言,当前局势似乎两者都不符合。
前线形势危如累卵,即便沙皇亲征,也不见得就能扭转战局,自然谈不上借机立威。
而另一方面,尽管汉军来势汹汹,但他们距离莫思科仍有足足一千五百公里之遥,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威胁到京城,因此毛熊也尚未到亡国边缘,也不需要皇帝亲征来鼓舞士气。
如此一想,军事大臣提出的让沙皇亲自出征的建议,似乎并不妥当。
立刻就有人出声反对,语气坚定地说:“万万不可!陛下绝对不能去!”
“陛下是九五之尊,怎能亲自前往战场那样危险的地方?而且,近卫军是拱卫京城的根基力量。
如果陛下和近卫军全都调离,国内恐怕会流言四起,局势动荡。
因此,我建议陛下应当坚守莫思科,稳住大局!”
“可眼下除了近卫军,还有哪支部队能解顿河军团之围?”
这个问题一出,反对者一时语塞。
确实,目前可用的兵力极为有限,要解顿河之围,几乎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