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是十年之后。
南洋文化交流中心早已成为槟城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的文化地标与学术重镇。每年在此举办的展览、讲座、文化交流活动层出不穷,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艺术家和游客。那场轰动一时的《双璧辉映》特展虽已落幕,但其影响深远,它所倡导的开放、包容、对话的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心的血脉。
又是一个年末,中心最大的报告厅内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星晚-砚舟文化基金会”理事年会。这个以黄砚舟与林星晚名字联合命名的基金会,依托于黄林两家的资金支持与文化交流中心的资源,致力于资助南洋地区的历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青年文化交流项目,十年间已是硕果累累。
报告厅内座无虚席。理事、特邀学者、受资助项目的代表以及媒体记者济济一堂。黄砚舟与林星晚作为基金会主席与副主席,端坐在主席台中央。岁月似乎格外厚待他们,黄砚舟年届不惑,愈发显得沉稳儒雅,眉宇间是经年累月沉淀下的从容与智慧;林星晚则褪去了少女时代的青涩,更添成熟风韵,一袭墨绿色绣金兰的旗袍,衬得她肤白如玉,气质温婉而大气,唯有那双明眸中的清澈与坚定,一如往昔。
他们正微笑着聆听一位年轻学者汇报基金会资助的暹罗古寺壁画修复项目的成果。台下前排,坐着一位格外引人注目的少女。
那便是林小满。
昔日的懵懂幼童,已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气质非凡的十八岁少女。她继承了林星晚的清丽容貌,眉眼间却又有几分黄砚舟的英气与果决。她穿着一条剪裁合体的浅蓝色洋装,长发柔顺地披在肩后,正专注地听着汇报,手中无意识地转动着一支钢笔,眼神明亮而锐利,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会议进行到后半程,是惯例的新年度项目提案审议环节。几个常规的考古、文献整理项目很快被通过。就在主持人准备宣布进入下一议程时,林小满忽然举起了手。
“主席,各位理事,我有一项新的项目提案,希望能在本次会议上审议。”她的声音清亮悦耳,带着少女特有的朝气,却又有着超乎年龄的沉稳与自信。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在她身上。黄砚舟与林星晚交换了一个略带惊讶却又充满鼓励的眼神,微笑着向她点头示意。
林小满站起身,从容地走到演讲台前。她打开自己带来的文件夹,却没有立刻开始陈述,而是先从颈间取出一件物事。那是一条精美绝伦的凤凰衔珠项链——正是当年林星晚母亲留下的那件信物,后来在矿洞中曾发挥过关键作用,虽稍有损毁,但已被能工巧匠精心修复,此刻在报告厅的灯光下,流转着温润而古老的光泽。
她将项链轻轻放在演讲台上,仿佛那是一个重要的见证。然后,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全场,尤其是在黄砚舟和林星晚脸上停留了片刻,眼神中充满了孺慕与决心。
“各位长辈,老师,朋友们,”她开口,声音清晰而坚定,“我今天提出的项目,命名为‘星灵计划’。”
“星灵”二字一出,台下知情的几位老人——如史密斯博士、阿旺等人——脸色都是微微一变,眼神变得复杂起来。黄砚舟和林星晚也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神情凝重而专注。这个名字,勾起了太多沉重而遥远的回忆。
林小满将众人的反应看在眼里,她继续道:“请大家放心,此‘星灵’非彼‘星灵’。这个计划,与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或古老的诅咒无关。它关乎的是人,是那些曾经与所谓‘星灵’共生、其后代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的原住民同胞,以及他们正以惊人速度消失的、独一无二的文化与智慧。”
她操作电脑,身后的巨大屏幕上开始播放一组精心制作的幻灯片和短片。画面中,不再是古老的拓片或航海图,而是现代雨林中原始部落的生活场景:老人们哼唱着语调奇异的古老歌谣,妇女们编织着图案复杂的织物,孩子们学习着即将失传的狩猎技巧,祭祀仪式上戴着面具的舞者演绎着关于星辰、山川与祖先的神话……然而,画面也透露出隐隐的担忧:年轻一代穿着T恤牛仔裤,对传统技艺漠不关心;通往外界的公路正在蚕食雨林的边界;一位年迈的部落萨满对着镜头忧心忡忡地说,等他死了,那些古老的祭词和医术,就再也没人会了……
“大家看到了,”林小满的声音带着深沉的情感,“这些文化,这些语言,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知识与智慧,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星灵’,是比任何矿石都珍贵的遗产。但它们正面临着比百年前殖民者或走私网络更隐蔽、更强大的敌人——全球化、现代化带来的文化同化与冲击。”
她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台上的黄砚舟和林星晚身上,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舅舅,舅妈,各位理事。我知道,我的出生,我的血脉,曾被赋予特殊的含义,被称为‘钥匙’。这曾经给我带来困扰,甚至危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