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七年(公元164年):
这年 二月丙戌日 ,邟乡忠侯黄琼去世。下葬的时候,来自四面八方的六七千名士都来参加葬礼。
早些年,黄琼在家讲学,徐稚曾向他请教学问。等黄琼做了大官,徐稚就再也没和他来往。黄琼死后,徐稚却前来吊唁,他摆上祭品,痛哭一场后就走了,没人知道他来过。名士们询问负责丧事的人,那人说:“之前有个书生,穿着粗布衣裳,哭得特别伤心,没说自己叫什么。”大家一听就说:“肯定是徐孺子(徐稚)!”于是,能言善道的陈留茅容骑着快马去追,在半路上拦住了徐稚。茅容买了酒肉请徐稚吃饭,席间问起国家大事,徐稚不答;但一聊到种地干活,他就滔滔不绝。
事后有人议论:“孔子说‘该说的话不说,就会错过人才’,徐孺子是不是错过了和茅容深谈的机会?”太原的郭泰却解释:“不对!徐孺子为人高洁,宁可挨饿受冻,也不攀附权贵。他肯和茅容一起喝酒吃肉,说明认可茅容的人品。至于不谈国事,恰恰是他聪明的地方——这种智慧,我们学得来;但这种坚守原则的‘愚’,一般人可学不来!”
郭泰学问渊博,特别擅长辩论。他刚到洛阳时,没人认识他。陈留的符融见了他,立刻惊为天人,把他推荐给河南尹李膺。李膺和郭泰一见面,感叹道:“我见过的人才多了,但像郭林宗(郭泰字林宗)这样聪慧通透、学识高雅的,当今天下少见!”两人成了好友,郭泰也因此名震京城。
后来郭泰回乡,众多士大夫送他到河边,送行的车有几千辆。李膺却只和郭泰同坐一条船渡河,岸上的人远远望着,都觉得他俩像神仙一样。
郭泰看人眼光极准,喜欢鼓励年轻人求学上进。他游历各地时,遇到不少奇才:
? 茅容:四十多岁还在耕地。一次下雨,大家都随意地坐在树下躲雨,只有茅容端正坐着。郭泰觉得他不一般,借宿他家。第二天,茅容杀鸡做饭,郭泰以为是招待自己,结果他把鸡肉一半留给母亲,一半收起来,只和郭泰吃青菜。郭泰大为赞叹:“你比我还贤德!我招待客人都会用好菜,你却先顾母亲,值得深交!”在郭泰劝说下,茅容求学上进,终成一代名士。
? 孟敏:客居太原时,挑着的瓦罐掉在地上,他看都不看就走。郭泰问他原因,他说:“瓦罐都碎了,看它有什么用?”郭泰觉得他果断有见识,劝他求学,后来孟敏也声名远扬。
? 申屠蟠:家境贫寒,靠给人做漆工谋生;庾乘:年轻时在县衙当小差。郭泰发现他们的才华,悉心指导,两人都成了名士。还有很多出身低微的人,如屠夫、士兵,也因郭泰的推荐而崭露头角。
陈国少年魏昭对郭泰说:“教知识的老师好找,但教做人的老师难遇。我想留在您身边,哪怕做打扫的活儿也行!”郭泰答应了。有一次郭泰生病,让魏昭煮粥,魏昭煮好端来,郭泰却发脾气:“给长辈煮粥这么不用心,这怎么吃!”把碗摔在地上。魏昭默默重新煮了一碗,又被郭泰呵斥。反复三次,魏昭始终态度恭敬。郭泰这才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表面,现在终于知道你的真心了!”从此把他视为至交。
陈留的左原曾是郡学学生,因犯错被开除。郭泰在路上遇到他,摆上酒菜安慰:“以前颜涿聚是大盗,段干木是商人,但后来一个成了齐国忠臣,一个成了魏国贤士;就连蘧瑗、颜回都会犯错,何况其他人?别怨恨,多反省自己!”左原听了就走了。后来左原怀恨在心,纠结一群人想报复同学,正巧郭泰在学校,左原想起郭泰的劝告,羞愧之下放弃了计划。事后真相传开,大家都佩服郭泰。
有人问范滂:“郭林宗这人怎么样?”范滂说:“他隐居时不违背孝道,为人正直又不脱离世俗,天子不能让他称臣,诸侯不能和他攀附为友,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郭泰曾被推举为“有道之士”,却拒绝做官。同郡的宋冲认为自汉朝建立以来,没人能比得上他,劝他出仕。郭泰说:“我夜观天象,日察世事,大势已去,我只想悠闲度日罢了。”即便如此,他仍在京城讲学,教导年轻人。徐稚写信劝他:“大树要倒,一根绳子拉不住,你何必四处奔波?”郭泰醒悟:“这话我一定牢记,当作人生准则!”
济阴的黄允才华出众,郭泰提醒他:“你天赋极高,本可成大器,但到了四十岁这个关口,更要坚守原则,不然会前功尽弃!”后来司徒袁隗想把侄女嫁给他,见了黄允感叹:“能有这样的女婿就知足了!”黄允一听,立刻休了原配妻子。妻子请求办一场家族聚会告别,当着众人的面,一件件揭露黄允十五件见不得人的事,然后离去。黄允从此声名狼藉。
还有汉中的晋文经和黄允一样,仗着有点才智,四处宣扬自己,拒绝朝廷征召。他俩谎称在京城养病,不见宾客。公卿大夫派门生早晚去问候,郎吏们挤在门口都见不到人;三公选拔人才,还要向他们请教意见。符融对李膺说:“这两人没什么真本事,却故作高深,让公卿求见、官员守门,恐怕会坏了风气,您得查查!”李膺派人调查,两人的名声很快垮台,门客纷纷离去,不久后因犯错被彻底废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