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吴江风月 云间风华 (1618-1632)
禾城灵苗,书斋初绽。
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年端午(1618年),浙江嘉兴府,一户家徒四壁的杨姓塾师家中,传来一声清亮的女婴啼哭。此时,窗外正响起驱邪避疫的龙舟鼓声,父亲杨春,一个屡试不第却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望着怀中眉目如画的女儿,心中百感交集。他为她取名“杨爱”,愿这世间能予她一丝温情怜爱;又取字“影怜”,典出“顾影自怜”,既是对她孤清命运的一种预感,亦是对其风姿才情的一份期许。
杨家虽贫寒,却系出将门,远祖可追溯至南宋“武功大王”杨存中。然而数百年风云流转,至杨春这一代,只剩下几箱泛黄的典籍与一身嶙峋的傲骨。小杨爱便在书香与清贫的交织中成长。她五岁开蒙那日,父亲本欲教她《三字经》,她却伸出纤纤玉指,点着书页上的《千家诗》,竟能跟着父亲的诵读,咿呀成诵。不过月余,整本《千家诗》已能倒背如流。杨春惊为天人,叹道:“此女若为男儿,必是状元之才!”他破例不再教她那些束缚女子的《女诫》、《内训》,而是将《孙子兵法》的奇正之道、《楚辞》的香草美人之喻,一并倾囊相授。小小的书斋里,兵家谋略与屈子忠魂,如同两种截然不同的养分,共同浇灌着一株不凡的灵苗,在她心中埋下了日后既有雄豪气概、又不失忠贞情怀的种子。
风雨飘零,归家院影。
天启四年(1624年),江南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浊浪滔天,田舍淹没,饿殍遍野。这场浩劫无情地吞噬了杨爱本就脆弱的家庭。父母相继病逝,她如同一片无依的柳絮,被势利的族叔辗转卖到了吴江县的归家院。
归家院,并非寻常勾栏瓦舍。它由嘉靖年间名妓徐佛重整,历经数十年经营,已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文化沙龙,是名士缙绅、文人墨客雅集酬唱之所。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初入此地的杨爱,从清寒书斋骤然坠入这锦绣成堆、风流云集的繁华地,惶恐与迷茫可想而知。她被充作伺候名妓的婢女,更名换姓,开始了晨昏颠倒、学习技艺的生涯。
然而,明珠终难蒙尘。在伺候那些当红姑娘,为她们捧砚铺纸、调弦理筝之际,她过人的聪慧与惊人的学习能力展露无遗。她耳濡目染,于丝竹管弦间领悟音律,在觥筹交错旁聆听高论。她偷偷观察名士们的谈吐,默记他们的诗词,更在无人注意的深夜,就着残烛的微光,如饥似渴地阅读能够触及的一切书籍。
某个隆冬的傍晚,大雪初霁,天地皆白。十岁的杨爱做完杂役,独自倚在廊下,望着院中一树寒梅在冰雪中傲然绽放。她想起自己身世飘零,心中百感交集,不由伸出冻得通红的手指,融化轩窗上凝结的琉璃冰花,用指尖水痕,一字一句地写下:
自见梅花春已深。
七个字,清丽婉转,却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寂寥与敏锐。她写的是梅花报春,又何尝不是对自己身陷冰雪般困境的叹息,以及对生命中一丝春意的渴望?
恰在此时,一位须发皆白、神态潇洒的老者踏雪来访,正是名满天下的云间名士陈继儒(陈眉公)。他偶然瞥见窗上这行即将消逝的水字,脚步顿时停住。字迹娟秀尚带稚气,但诗句的意境与气韵,却绝非寻常孩童所能为。他凝视片刻,又抬眼看了看院中红梅与眼前这个衣衫单薄却眼神清亮的小侍女,不禁抚掌长叹,声音洪亮地在庭院中回荡:
“此女灵气逼人,他日必不为池中之物!当为扫眉才子,傲视群伦!”
这一声赞叹,如同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归家院,也第一次,将“杨爱”这个名字,推入了江南文士的视野。
梅影铸魂,柳篆惊世。
陈继儒的激赏,如同一把钥匙,为杨爱打开了通往另一种命运的大门。归家院的主事徐佛开始对她另眼相看,正式将她纳入核心培养。崇祯元年(1628年),十四岁的杨爱已出落得风姿绰约,明艳不可方物。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才情,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她的琴声能引空庭落雁,她的画作可令尺素生辉。
然而,她最惊人的创造,在于书法。她不甘于仅仅临摹古人,竟将女儿家画眉的黛青,与书法中刚劲凌厉的“金错刀”笔法相融合,独创出一种全新的书体。其字线条纤柔如新柳抽芽,风姿摇曳,但骨力内蕴,转折处锋芒毕露,宛若柳叶藏刃。世人称之为“柳叶篆”。这一创举,仿佛是她人格的写照:外在的风流婉转,包裹着内在的坚韧与锋芒。
这一年,她在盛泽镇自立门户,设“梅影书屋”,以文会友。“梅影”二字,既是对当年雪夜咏梅的纪念,亦是她清高自许的象征。一时间,梅影书屋门庭若市,成为复社文人如张溥、李待问、宋征璧等频频造访的雅集胜地。在这些议论国是、挥斥方遒的年轻士子中,她不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而是能以精辟见解和锦绣诗词与他们平等对话的“柳隐先生”(她此时开始以“柳隐”为号,寓意“浮生如柳絮,心志若磐石”)。
某次文会,酒酣耳热之际,复社巨擘、年轻英伟的陈子龙吟诵起自己的新作《秋潭曲》,其中有“美人独立秋水寒”之句,意境凄清,流露出才士对前途未卜的忧思。满座皆沉浸在这悲秋氛围中,唯杨爱(柳隐)闻言,明眸一闪,旋即铺纸研墨,悬腕挥毫,一首和诗顷刻而就:
“君不见白日光射金樽里,何必悲叹行路难!”
她掷笔于案,声如金石。这一句,如旭日破云,光芒万丈。她以“白日光”的炽烈昂扬,彻底打破了“秋水寒”的萧瑟沉寂。她不是在婉转安慰,而是以一种磅礴的自信与豪情,直指人心深处的怯懦。
满座震惊,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少女身上。她的美丽令人心折,但此刻,她诗中迸发出的那份不让须眉的胆魄与胸襟,更令人灵魂震颤。陈子龙凝视着她,眼中充满了惊艳、钦佩,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被深深触动的激赏。
在吴江的风月场与云间的文采风流之间,柳如是,这个即将在未来掀起滔天巨浪的名字,已如一枚新淬的宝剑,在青葱岁月里,初试其绝世锋芒。她知道,属于她的舞台,绝不仅限于这小小的梅影书屋。她的目光,已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以及那正在历史深处酝酿的、翻天覆地的风云变幻。
喜欢历史奇人传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历史奇人传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