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还是被两位小首领的提问和刘胜留下的话所震撼。
“刘备放渠帅回来?只放渠帅一人?”
他开始沉思,琢磨着是否应该听从刘胜的建议,是继续带领弟兄们冒险生存还是选择安定下来耕田种地读书识字?这个决定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他并未提及半路上撞鬼的事情,而是沉浸在思考中。
青牛角庆幸得以脱离匪徒身份,有了耕田种地的机会,已经感受到了上天的恩泽。
在这乱世之中,能踏入学堂读书识字的机遇,唯有豪门权贵才能拥有。
普通的农家子弟若想求读,那无疑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正当青牛角在考虑一种可能的机会——下山洗白身份之际,一种难以言明的矛盾情绪在他心中激荡。
如何确保这种转变的真实性让他倍感纠结。
此时,两名小首领发现青牛角的异常,正欲上前询问之际,一名小喽啰急匆匆地来报,称寨外有一人自称是旧友,希望能见青牛角一面。
听到“故友”
二字,青牛角不禁陷入沉思,开始回忆那个可能与他有关联的过去。
很快,一名男子走进堂内,他的出现让青牛角惊呼出声。
此人正是管承,他曾经是青徐黄巾军中的渠帅之一。
如今他已洗白身份,成为了中山郡的官军一员。
青牛角对管承的出现有些冷淡,责备他来得太迟。
当初听说青徐数十万黄巾军要赶来黑山汇合时,青牛角曾作为中间人联系张燕与管承,然而管承最终未能如约前来太行山脉,反而因种种原因投靠了刘备。
管承却笑着说并不迟。
一声周仓的称呼,让青牛角愣在原地。
已经八年没有听人喊过这个名字了。
管承是少数知道青牛角本名的人之一。
青牛角打断了管承的话,管承却继续摇头说道:“隐姓埋名、落草为寇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青牛角沉默无言,管承的话语直击他的内心。
真正的生活,踏踏实实地过日子,难道不比在这山林中当山贼强吗?答案是肯定的,强了不止百倍千倍。
青牛角询问他们在定州城的情况,他想知道投诚了刘备的黄巾军过得如何,这是他非常关心的问题。
管承没有隐瞒,详细地描述给青牛角听。
青徐黄巾部众分为青壮年和老弱妇孺,青壮年有两个选择。
青牛角急切地追问是什么选择。
管承解释,第一批可以选择充入军中,这批人的待遇是最好的。
官军会赡养他们的父母、妻儿。
管承的话非常郑重,他不是在 ** 青牛角。
接着,管承提到了刘备在中山郡的做法。
他利用郡守的权势与商贾合作,商贾利用手中的财富来养兵。
在整个汉域中,没有像刘备这样做的诸侯。
在青徐黄巾的七万青壮中,只有三万被充入军中,剩下的四万人在执行一个任务。
听到这个任务,青牛角感到惊讶。
管承接着解释:“那四万多人正在参与一项重要的任务,这项任务对他们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至于具体是什么任务,管承没有详细说明,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管承继续描述道:“我们的主公刘备做了许多诸侯不敢做的事。”
他知道在定州城的刘备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巨大,但他依然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这条道路充满了未知和困难,但他坚信这是正确的道路。
他带领他的军队和黄巾军一起努力前行在这条道路上。
他们的目标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何种任务需动员四万民众以完成?
青牛角对此感到困惑。
管承道:“实为屯田,或称军屯。”
青牛角对此感到迷茫。
管承解释:“军屯乃屯田的一种形式。
其主要针对黄巾军中未被征召的剩余青壮年。”
“这些人将被组织成屯田军,于中山郡境内开展垦荒屯田工作。
他们享有军人的待遇,通常不需参与战斗。”
青牛角对此感到震惊,既享有军人的待遇,又无需上战场,只需负责开荒种田?
管承看到青牛角似乎明白了,便继续道:“除了青壮年,老弱妇孺等有能力开荒的也可参与屯田。
中山郡官府规定,开荒满五年后,土地归个人所有。”
因此,中山郡内如今许多人都在积极开荒垦田。
无法开荒的人则会被安排到后勤从事简单工作。
管承自信地向青牛角表示,所言无虚。
青牛角对此难以置信:“刘备能养这么多人?仅凭中山郡官府的能力似乎不可能。”
管承道:“所以我言,刘备做了许多诸侯不愿做的事。
他公开与中山郡商贾合作,吸引了众多外来客商。
中山郡官府设立了商业署,内有署长及官员,为商贾提供了上升渠道。”
听完这番话,青牛角惊呼:“刘备是在卖官鬻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