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新得的邺城,审配继续道:“韩馥与袁绍溃逃之际,可派将领四面出击,并连夜持文书告知各郡。”
接着,审配提醒刘备,博陵郡内有公孙瓒的幽州军。
经此提醒,刘备意识到这一潜在威胁。
审配主动请缨北上对抗公孙瓒,为刘备争取时间。
刘备欣然接受,并询问审配希望带哪位将领同行,审配选择了颜良。
颜良对刘备的看重深表感激。
于是,审配与颜良带领兵马北上巨鹿郡,前往博陵地界。
沮授此时提醒刘备:“冀州除中山、博陵、甘陵、渤海外,尚有魏郡、常山、赵国、巨鹿、安平、河间等地。
目前众人所在的邺城属魏郡。
需尽快派人持文书通知各郡太守,对于愿意认主公为冀州牧的,应加以笼络;不愿的,则须果断处理。”
刘备需抓紧时机,以应对新的局面,同时建立新的统治秩序。
刘备对在场众人道:“一切反对声音都应扫除!”
得到赞同后,他看向众人,道:“何人能持我檄文,召唤四方英豪?”
关羽踏步而出,自愿前往。
刘备便委派关羽负责此事。
张飞、典韦、张合等人留在魏郡邺城,等待消息。
这一幕传至小世界中,刘胜对刘备的表现颇为满意,认为他麾下人才济济,已呈现崛起之势。
他继续垂钓,静观其变。
在冀州甘陵的贝丘县,袁绍得知刘备被封为冀州牧后大为震怒。
他认为刘备与董卓必有勾结。
许攸与文丑也表达了同样的疑虑。
他们逃离邺城后,在甘陵汇合,商议对策。
然而韩馥建议他们返回渤海,但袁绍心有不甘,对冀州的失去仍满怀怨恨。
他想起自己对冀州的长久谋划,心中更是愤懑。
他说:“当初董卓刚入洛阳,我袁氏就开始谋划冀州,如今却被刘备夺去,我岂能甘心?”
袁绍坦言其话语的真实性。
当时,袁隗召集袁氏家族成员共同商议。
为了避嫌,他们先推举门生故吏韩馥担任冀州牧,再推袁绍为渤海太守。
接着,袁绍开始策划一系列的行动安排。
最终,他从韩馥手中夺得冀州牧的职位。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预料。
刘备占据了邺城,并且军队强大。
尽管袁绍想夺回失地,但面临困难。
韩馥对此表示担忧,他提出应该重整旗鼓,激励士气,再利用袁氏威望号召冀州各地的郡守,共同对抗刘备。
然而,在袁绍考虑韩馥的建议时,文丑突然闯进来。
此时,一名士兵冲进大殿报告说探子在博陵西南部边地发现了潘凤的兵马。
潘凤的出现使得局势变得紧张起来。
韩馥不仅受到责难,还引起了袁绍和文丑的猜疑。
文丑指责韩馥可能暗中泄露消息给潘凤等人。
然而,韩馥极力否认并解释自己的立场和行动。
他强调自己并没有泄露消息,并指出如果他真的这样做,就没有必要劝袁绍返回渤海。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提出与潘凤对质以澄清事实。
袁绍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决定等待潘凤的到来以了解情况。
他命令文丑率领一支军队到城外驻扎,与城池形成犄角之势,以便在潘凤到来时对其进行质问。
袁绍决定采取行动。
不久之后,他登上城池西门,眺望远方。
只见一支兵马从地平线飞奔而来,黄沙漫天。
等到兵马靠近,尘埃散去,发现来者正是潘凤的部队。
部队散开,露出潘凤、赵浮、程奂三人。
城头上,韩馥质问他们为何背叛。
然而,程奂指责韩馥想将冀州拱手让人,他们自然不服。
他毫不留情地批评韩馥,并表明袁绍在他们这里不受尊崇。
潘凤高举战俘劝降袁绍时,袁绍愤怒不已。
他命令文丑率军突袭,与潘凤的冀州军展开激战。
之后,袁绍下令拿下韩馥。
毫无防备的韩馥被两名甲士制服。
韩馥心惊胆战,袁绍怒斥他暗通刘备,算计自己。
袁绍一剑砍断韩馥的发簪,责问他为何回渤海都回不去。
韩馥声称赵云兵马仅是奉命追击,但被袁绍指责其辩解。
最后,袁绍命人将韩馥斩首。
冀州军营寨内,潘凤正在琢磨如何击败文丑、破城擒拿袁绍时,一名士兵带来一个血淋淋的木盒子。
打开后,发现竟是韩馥的头颅。
三人震惊不已。
潘凤哀伤过后,对韩馥的决定不断叹息。
韩馥曾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人,在决定将冀州让给袁绍时,身边旧将如潘凤、赵浮、程奂等人都在尽力劝阻他,因为他们知道袁绍的外宽内忌之本性。
但韩馥固执己见,最终落得身死他乡的下场。
潘凤谈及此事,情绪愈发激动:“他救了他,他却忘恩负义,砍下他的头颅!”
众人皆感叹他的遭遇不值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