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自立,北漠叩关,战火终如燎原之势,席卷了整个北疆。镇北侯李擎天坐镇幽州大营,调兵遣将,与韩德海的叛军及阿史那惊雷的北漠铁骑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靖王赵琰伤势未愈,却坚持留在军中参赞军务,以其威望稳定人心。而林小满,这位以厨艺闻名的女子,则在这刀光剑影的修罗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战场——炊事营。
初至前线大营,映入林小满眼帘的,是远比黑水堡更为严酷的景象。朔风凛冽,呵气成冰,土垒的营墙难以完全阻挡寒气的侵袭。士卒们面庞皲裂,手脚冻疮遍布,而最令人揪心的,是他们的饮食。所谓的军粮,多是硬如磐石、需用刀斧才能劈开的麸皮杂粮饼,佐以少量缺乏油腥、几近清水的咸菜汤。长途跋涉或激战之后,士卒们往往只能啃食冰冷的干粮,就着雪水吞咽,肠胃受损、体力难继者比比皆是。炊事营的锅灶简陋,燃料紧缺,往往无法保证热食供应,更别提滋味与营养。
“将士们在前线舍生忘死,若连一顿热饭都吃不上,何来力气守土杀敌?”林小满心中刺痛,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她向李擎天和赵琰请命,并非要上阵杀敌,而是要彻底革新这北疆大军的“釜中之食”。李擎天对此将信将疑,但见赵琰全力支持,且军粮改良确为当务之急,便准她全权负责炊事营的改良事宜,并拨给她一队手脚麻利的辅兵。
林小满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深入最基层。她不顾严寒,走访各营灶台,与火头军同吃同住,仔细观察粮食储存、灶台搭建、燃料收集、取水途径等每一个细节。她发现,问题根源在于边关运输困难,新鲜蔬菜肉食极难获取,燃料(主要是牛马粪和稀少的柴草)燃烧值低且烟大,无法满足快速、大量制作热食的需求,而传统的干粮又过于粗砺难以下咽。
“必须发明一种既能快速提供热量、又便于携带储存、还能在恶劣条件下简单加热的食物。”林小满暗自思忖。她想起了前世见过的压缩饼干、自热火锅的概念,以及胡老头笔记中一些关于食物脱水、油脂保存的古老智慧。
经过数个不眠之夜的反复试验,她利用北地易得的炒面、肉松(用猎获的野味或少量军马肉制成)、干菜碎、盐和少量珍贵油脂,混合锤炼,压制成巴掌大小、寸许厚的硬块,再放入特制的吊炉中用微火慢烤至干透。成品其貌不扬,却极耐储存,一小块便能提供大量能量。更妙的是,食用时只需用刀削下碎末,投入滚水中稍煮,便能化成一碗糊辣鲜香的热粥,若条件允许,加入一点雪水或冷水,用力揉搓,甚至能直接捏成团状冷食。林小满将其命名为“雷霆饼”,取意其能快速补充体力,如雷霆之势。
“雷霆饼”率先在斥候和前锋营中试用,立见奇效。士卒们发现,这小小的饼子既能啃着充饥,又能化成热粥暖身,携带方便,能量十足,极大提升了长途奔袭和野外潜伏的耐力。消息传开,各营纷纷请求配发。
然而,“雷霆饼”虽好,终究缺了几分“锅气”,尤其在酷寒的夜晚,士卒们最渴望的还是一口滚烫的热汤。林小满又将目光投向了北地常见的陶釜(一种厚壁深腹的陶锅)。她设计了一种便携式的小陶釜,每帐配发一个。同时,她指挥辅兵将有限的肉食(多是冻硬的羊肉、马肉)切成极薄的片,将干菜、菌菇、甚至一些可食用的野草根茎洗净晒干,混合盐巴、辛辣的野花椒粉末,分装成小包,制成“边塞火锅料”。
每到扎营时分,伙夫们便用大锅烧开雪水,放入火锅料熬成浓汤底,分装到各帐的小陶釜中。士卒们围坐帐内,只需将陶釜放在小小的石炉(就地取材的简易火塘)上,汤沸后,便能将自己分到的薄肉片、干菜乃至“雷霆饼”碎放入锅中涮煮。霎时间,营帐内香气四溢,热气腾腾,士卒们围着沸腾的陶釜,大快朵颐,浑身暖透,疲惫与寒气似乎都被这滚烫的汤汁驱散。林小满将其称为“同心釜”,寓意将士同心,共御严寒。
这“同心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边关大营的氛围。夜晚的营地不再只有死寂和寒风呼啸,多了阵阵炊烟和士卒们围着锅灶的欢声笑语。一碗热汤下肚,不仅暖了身子,更极大地提振了士气。就连一些原本对林小满这个“厨娘”参与军务颇有微词的老兵悍卒,在吃了几顿热乎乎的“同心釜”后,看她的眼神也充满了感激和敬佩。军中私下皆称她为“炊烟仙子”或“林掌釜”。
这一日,赵琰拖着未愈的身体巡视各营,看到士卒们精神饱满、士气高昂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走进一个士兵的营帐,正看到几名士卒围着一个“同心釜”吃得满头大汗,纷纷向他夸赞林掌釜的巧思。赵琰舀起一勺汤品尝,那融合了肉鲜、菜干和辛香料的味道,虽粗糙,却带着一股直抵人心的暖意。他望向炊事营方向,那里灯火通明,林小满瘦弱的身影正在灶台间忙碌指挥,一股混合着骄傲、心疼与深沉爱意的暖流,涌上他的心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