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醒坐在实验室的主控室里,四周是熟悉的仪器低鸣与屏幕冷光。距离信号的确认已过去一周,预警系统已部署就位,只等下一个自投罗网。然而,就在他全神贯注于数据流时,一个加密通讯请求打破了寂静——来电者是他在普林斯顿时期的学长,如今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刘逸云。
陈醒,听说你在地下搞出了大动静?刘逸云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兴奋,我们这边,可能挖到了些你绝对感兴趣的东西。
他快速传输了一批资料。画面中,是河南安阳殷墟考古现场的最新影像。无人机航拍图清晰显示,在洹河北岸区域,探方已揭露出一片宏大的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网络,宽逾十米的干道与纵横交错的街巷,勾勒出三千年前大邑商都城的壮阔骨架。而真正让陈醒呼吸停滞的,是刘逸云随后特写的镜头——在一条纵向干道旁,新揭露的祭祀坑中,出土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器物。
那是一件青铜器,但其造型与已知的任何商代礼器皆不相同。它通体呈深碧色,表面铭刻的并非熟悉的兽面纹或云雷纹,而是由无数细密、交错的直线与点状凹坑构成的几何图样,精确得令人联想起现代集成电路板。在器物内部,考古队用内窥镜探测到更为复杂的空心结构,其中嵌有微小的玉质构件,排列方式竟隐隐契合陈醒模型中的能级跃迁图谱。
我们称之为‘龙纹仪’。刘逸云解释道,出土时,它被放置于一个特制的石函内,周围有大量殉葬的甲骨。多学科检测显示,其青铜合金成分异常,含有多种未知的微量元素。更奇怪的是——
他切换画面,展示了一段高速摄影记录:当一束特定频率的实验室激光扫过龙纹仪表面时,那些几何纹路的节点竟瞬间泛起微弱到几乎不可见的浅蓝色晕光,持续时间恰好是1.7秒,与幽灵信号的持续时间完全一致。
……它对特定能量刺激有反应。陈醒喃喃道,一股电流般的战栗从脊椎窜上。
不仅如此。刘逸云压低声音,我们联合实验室在对出土的甲骨样本进行微量元素分析时,在少数几片来自王陵区的龟甲上,检测到了一种极其稀有的同位素异常。这种同位素在自然界的丰度低到可以忽略,但其衰变特征,却与你报告中提到的E-742 keV能级有微弱的耦合迹象。
陈醒猛地站起身,心跳如擂鼓。这不是巧合!地下深处的现代探测器捕捉到的神秘信号,与地上古老废墟中埋藏的物质,竟指向同一个未知的物理现象!难道商代的先民,早已通过某种方式,接触甚至利用了这种?
他立刻向赵教授和王主任作了紧急汇报。这一次,面对这跨越物理与考古学的惊人关联,即便是最保守的王主任也意识到了其前所未有的分量。经过高层紧急协调,一个代号的绝密跨学科项目迅速启动,陈醒作为首席物理学家被特批加入考古队,即刻动身前往安阳。
殷墟考古现场的热浪与尘土,与实验室的恒温洁净形成了鲜明对比。陈醒戴着安全帽,在刘逸云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走下探方。眼前,巨大的祭祀坑深达十余米,坑壁土层中清晰可见不同时期的文明堆积。坑底,那件龙纹仪已被妥善安置在防护平台上,正由技术人员进行三维扫描。
看这里。刘逸云指向坑壁一侧,这是与龙纹仪同层出土的甲骨堆积层。他递给陈醒一副特制的观察镜。透过镜片,陈醒看到那些刻满卜辞的龟甲与兽骨上,除了熟悉的甲骨文,在一些特定字符的笔画间,竟也镶嵌着那种微弱的、仅对特定光谱敏感的稀有同位素材料,其分布并非装饰,更像是一种……功能性的或。
陈醒的团队迅速在考古现场临时搭建起一个移动实验室。他们将高精度能谱仪、激光干涉仪等设备对准了龙纹仪和那些特殊的甲骨样本。当陈醒亲自操作仪器,将一束能量极低但频率经过精确调制的微波指向龙纹仪的核心结构时——
嗡……
一声低沉如古钟鸣响的共振音,并非通过空气,而是直接在所有实验人员佩戴的骨传导耳机中响起。与此同时,主控屏幕上的能谱仪捕捉到一道尖锐的能量峰,其中心能量值,分毫不差地锁定在E-742 keV!更令人震惊的是,龙纹仪表面那些几何纹路再次亮起浅蓝色晕光,光芒如同有生命的流体,沿着纹路快速流转,最终在器物顶端汇聚,投射出一片模糊的、不断闪烁变化的三维立体光影!那光影的结构,竟与陈醒基于七个信号构建的、极其粗糙的场分布初步模型,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相似度!
它在……响应我们的探测!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失声惊呼。
陈醒强迫自己冷静,记录下所有数据。他转向那些带有同位素标记的甲骨文,与古文字专家一同投入破译工作。他们发现,这些标记并非随机出现,而是高度集中在描述祭祀、天象(如、)、以及某些涉及、(如、等祭仪)的卜辞中。一个反复出现的、被重点标记的短语,引起了陈醒的注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