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之心”的代号,精准地描述了基地的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但在内部,尤其在陈醒、苏青竹这些亲身感受过那磅礴地脉能量的人心中,另一个更具象、更富生命力的名字悄然流传开来——“龙吟阁”。
这不仅是因为基地构筑于那恍若沉睡巨龙的庞大能量龙脉之上,更因为他们期望,也预感到,这里将成为一声震撼世界、宣告新时代到来的龙吟起始之地。
“筑巢”计划进入了最紧张、最核心的实质建设阶段。整个山谷,已然成了一座庞大而无影的巨型工地。但与外界的任何基建项目都截然不同,这里的施工几乎是在一种“静默”与“精雕”的模式下进行。
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破,取而代之的是功率巨大却噪音极低的微波碎岩设备和纳米级切割机器人。它们像耐心的外科医生,沿着山体天然的岩层纹理和能量流动的薄弱点进行精准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山体结构和内部能量场的扰动。挖出的石料并非随意堆放,而是经过严格筛选,部分富含特殊矿物的被留下,准备用于基地内部的能量导流结构,其余则被秘密运往数百公里外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留任何痕迹。
基地的主体结构深埋于数座雪峰环抱的山腹之中,采用了前所未有的“仿生能量架构”设计。这并非陈醒或任何一位建筑师的奇想,而是他在深度冥想中,结合对龙纹仪内部能量回路和昆仑地脉能量流动模式的观察,提出的颠覆性构想。
“我们不能把基地建成一个隔绝能量的‘铁罐头’。”陈醒在核心设计研讨会上,指着全息投影上那如同树根或神经网络般蔓延的基地结构图说道,“那会浪费昆仑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我们要做的,是让它成为一个活性的、能与地脉能量同呼吸、共成长的‘器官’。”
于是,基地的骨架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而是由特种合金与高纯度晶石粉末复合浇筑而成的、具有优异能量导性和结构强度的“能量筋络”。主要的通道和功能区,并非简单的直线和方格,而是依据能量流动的最优路径,设计成了舒缓的曲线和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穹顶空间,避免能量的滞涩和紊流。
最重要的几个核心区域,更是倾注了无数心血:
“龙首”——主控与能量协调中心。 位于基地的最深处,也是理论上最靠近“龙脉”核心能量源的位置。其穹顶内镶嵌着数以万计微小的、经过能量符文刻蚀的晶石,组成一个庞大的能量感应与调节阵列。这里将成为整个基地的“大脑”,监控和微调基地内外能量的平衡,也是陈醒未来进行最高级别能量实验的场所。
“龙心”——灵子流引导与训练大厅。 这是“引路”项目的核心场地。大厅地面铺设着能放大和稳定能量场的特殊材质,墙壁内嵌有可编程的能量投影单元,能够模拟不同强度、不同模式的能量环境。顶部则是一个巨大的、可多频谱调节的能量聚焦器,能够将地脉能量温和地引入大厅,供受训者感应和引导。这里,将培养出继陈醒之后,第一批能够驾驭灵子流的“先行者”。
“龙脊”——中央能源与生命维持枢纽。 它并非传统的核能或化石能源站,而是一个划时代的 “地脉能量汲取与转化系统” 。数根由超导材料制成的巨大“根须”状探针,深深刺入下方的龙脉能量主干道,如同植物的根系,以极其高效且可控的方式,汲取那近乎无穷的地球内部能量,将其转化为基地运行所需的一切电力、热力乃至部分物质合成所需的能量基础。这意味着“龙吟阁”几乎拥有永不枯竭的洁净能源。
“龙鳞”——综合研究与生活保障区。 分布在各处的实验室、分析中心、居住舱、生态农场(利用能量场加速植物生长),它们如同龙鳞般覆盖在主干系统之上,既相对独立,又通过能量网络与核心紧密相连,形成一个自给自足、功能完备的地下生态圈。
苏青竹负责的考古与历史文献小组,也并未闲着。他们与工程团队密切合作,参考了大量古代祭祀建筑、风水理论和传说中的洞天福地构造,将其蕴含的、可能与能量场和谐共处的空间智慧,融入基地的细节设计之中。例如,某些关键通道的转角会采用特定的弧度,以避免“煞气”(能量湍流);重要房间的方位会参照星象与地磁,以期达到最佳的“聚气”(能量汇聚)效果。这并非迷信,而是在新科学视角下,对古老经验的一种重新审视和应用。
陈醒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他不仅是总设计师之一,更是最关键的“能量环境评估师”。他时常独自一人,漫步在尚未完全封闭的隧道和巨大的穹顶空间内,闭上双眼,展开内视,同时感知着自身灵子流与外界环境能量的交互。
他能“看”到能量在未完工的管道中流淌是否顺畅,能“感觉”到某个结构节点是否对地脉能量造成了不必要的阻碍或反射。有一次,正是他感知到一处即将浇筑的承重墙会严重干扰一条重要的能量支流,工程才得以临时修改方案,避免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能量失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