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 IPDRC-DEV-007
项目名称: 高精度灵子场协同训练平台(代号:“灵子共鸣舱”)
项目负责人: 陈醒
核心参与人员: 苏青竹(安全与伦理),张云帆(能量系统架构),周立坤(理论物理支持),李慕白(云师 - 模型算法顾问),林雅(精卫 - 感知反馈顾问)
日志记录起始: “补天”工程标准历 元年 7月 12日
[日志条目 001 - 陈醒 - 7月12日]
主题:项目立项缘起与初步构想
“共鸣曲”团队训练暴露出的核心问题在于:外部环境能量场过于“粗糙”和“不可控”。学员们如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学习划船,大部分精力耗费在对抗环境干扰和寻找彼此那微弱且不稳定的连接点上,而非专注于协同技巧本身。
我们需要一个“平静的内海”,一个能够精确生成、独立调控、甚至编程模拟特定能量环境与协同模式的训练平台。灵感来源于林雅对能量“旋律”的描述,以及李慕白关于“分布式能量节点网络”的设想。
初步构想:建造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封闭舱室,内部能量场可由主控系统精确控制。核心功能应包括:
基准能量场设定: 提供从“绝对零度能量真空”到“高浓度灵子流”的可调背景场。
协同模式模板: 预置或自定义多种协同能量结构(如同步振荡、相位差阵列、功能分区耦合等),供学员直接“接入”和体验。
实时反馈与纠偏: 监测每个学员的能量输出与协同状态,提供可视化或感知化反馈,并在出现严重偏差或冲突风险时自动介入调节。
模拟对抗环境: 模拟外部能量干扰、信息攻击或特定能量生物(假设存在)的攻击模式,进行防御性协同训练。
将此构想命名为“灵子共鸣舱”。目标是打造团队训练的“加速器”与“安全沙盒”。
[日志条目 015 - 张云帆 - 7月25日]
主题:能量场生成与调控系统的技术瓶颈
核心挑战在于能量场的 “精密度” 与 “稳定性” 。现有用于“龙心”大厅的广域能量场发生器,其调控精度不足以实现团队训练所需的微妙协同。
与周立坤教授团队反复论证后,决定采用 “多节点干涉聚焦” 方案。在共鸣舱内壁分布式部署大量(初步设计为108个)小型化、高精度的“灵子场发射单元”。通过超算实时控制每个单元的发射相位、频率与振幅,利用波的干涉原理,在舱内中央区域合成出高度复杂且稳定的目标能量场。
难点在于算法。需要实时计算108个独立变量,以抵消地脉背景波动、设备自身误差以及学员能量场反馈带来的扰动。已将基础数学模型提交给李慕白,希望他的团队能优化计算核心。
[日志条目 028 - 李慕白(云师) - 8月8日]
主题:协同控制算法的初步架构
接手能量场调控算法任务。问题可抽象为“多智能体系统在动态环境下的协同控制问题”,但变量维度更高,且涉及非经典的“灵子”相互作用。
设计了一套 “分层预测-校正”算法。
底层: 快速响应层。基于预设的协同模板和实时监测的学员能量状态,进行毫秒级微调,维持能量场结构基线。
中层: 自适应学习层。记录学员在协同过程中的习惯性偏差与成功经验,逐步微调针对该团队的能量场参数,实现“场随人变”。
高层: 战略规划层。针对复杂的模拟对抗场景,预生成能量场演变序列,引导团队做出最佳协同响应。
算法已通过模拟测试,但算力需求巨大。需要申请调动“昆仑之心”超算至少30%的持续算力资源。已提交算力申请报告。
[日志条目 042 - 林雅(精卫) - 8月22日]
主题:感知反馈接口的设计与测试
陈醒导师要求,反馈系统不能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图表,而应转化为学员,尤其是感知型学员,能够直观理解的形式。
基于我的“能量听觉”体验,设计了一套 “多模态感知映射”系统。
听觉映射: 将能量场的协同度、稳定度、强度等参数,映射为不同音色、音高、和声复杂度的音乐。和谐协同时,音乐优美流畅;出现冲突或偏差时,会出现不和谐音或特定声学警告。
视觉映射(辅助): 对于更习惯视觉的学员,可将能量流表示为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光带,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显示。
体感映射(实验性): 尝试通过特制座椅的微振动频率和模式,传递能量场的“触感”。
今天进行了第一次主观体验测试。当算法模拟出一次成功的“同频共振”时,耳机里传来的是一段如同天籁般的纯净和弦,全身心都感到一种极致的愉悦与顺畅。而当模拟能量冲突时,刺耳的噪音和座椅传来的紊乱震动让人极度不适。效果显着,但需要谨慎校准,避免过度刺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