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系统的全面成功与稳定运行,如同为“龙吟阁”这座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加装了一层近乎绝对可靠的“安全缓冲层”。笼罩在探索之路上的最大阴霾被驱散,一种前所未有的、建立在坚实安全感之上的解放感与创造力,开始在基地内蓬勃生长。陈醒敏锐地意识到,原有的训练体系,尽管在“标准化”和“个性化”上已做出巨大努力,但其底层逻辑仍带有“规避风险、循序渐进”的保守色彩。是时候,利用现有的全部技术成果,进行一次彻底的、颠覆性的训练模式革新了。
在“洞察之眼”指挥中心,陈醒面向IPDRC全体核心成员,正式提出了 “启明2.0”计划——旨在打造全新的、以 “赋能”与 “涌现” 为核心的第二代训练方案。
“第一代方案,我们解决了‘从无到有’和‘安全可控’的问题。”陈醒的开场白直接切入核心,“但现在,我们拥有了‘天网’的洞察、‘净土’的守护、‘灵子共鸣舱’的精密环境控制,以及日益成熟的能量量化体系。我们不能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教学’,而要转向激发潜能的‘赋能’!”
“启明2.0”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个 “高维训练环境” ,让学员在其中不再是“学习技能”,而是“被环境引导着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能力”。具体而言,它围绕着三大支柱进行重构:
支柱一:动态自适应难度与个性化挑战生成
第二代训练方案彻底抛弃了固定的难度等级。所有训练设施,尤其是灵子共鸣舱,将与“天网”和“净土”系统深度联动。
以能量操控训练为例。学员进入训练舱后,系统不会给出固定目标,而是会首先对其进行一次快速的“能力边界扫描”,确定其当前的能量输出峰值(SQE-max)、稳定输出值(SQE-std)、控制精度、恢复速度等关键参数。然后,系统会基于这些参数,动态生成一个恰好位于其能力边界110%-130% 的“挑战目标”。
例如,针对赵磐(刑天),系统可能会生成一个需要瞬间爆发 150 SQE 才能击破的移动靶标,同时环境能量场会施加干扰,迫使他必须在维持能量稳定性的前提下完成爆发。而针对林雅(精卫),系统则会生成一组需要同时操控三种不同频率能量流、在复杂干扰下完成精确编织的能量结构。
更关键的是,挑战是实时动态调整的。当学员表现优异,即将轻松完成目标时,系统会悄然提升难度;当学员陷入困境、风险指数开始爬升时,系统又会适度降低要求或提供更明确的引导线索。这使得每一次训练,都如同一位无形的、最了解你的大师在为你量身定制陪练,始终将你置于“心流”状态的最佳区间,榨取最大的进步潜能。
支柱二:沉浸式虚拟实境与高维信息接口
第二代方案极大地拓展了“训练”的边界。借助升级后的灵子共鸣舱和强大的算力,IPDRC技术团队开发出了 “灵境”系统——一种能够直接与学员意识-能量场交互的沉浸式虚拟实境。
在“灵境”中,学员不再是对着抽象的靶标或能量结构练习。他们可以“亲身”站在模拟的昆仑之巅,引导地脉能量对抗虚拟的“能量风暴”;可以潜入“意识深海”,直面由自身潜意识投射而成的各种能量幻象,进行心智锤炼;甚至可以进入一个完全由基础能量符文构成的“法则空间”,通过直接观察和互动,去理解能量架构的底层逻辑。
对于像林雅这类感知特异化的学员,“灵境”可以模拟出近乎无限的、复杂多变的能量“交响乐章”,供她聆听、解析甚至尝试指挥。对于李慕白(云师),“灵境”则可以构建出需要运用能量手段解决的、极其复杂的逻辑谜题和物理困境。
最前沿的探索,是尝试与龙纹仪中解析出的那个“坐标”印记进行安全可控的间接交互。系统不会让学员直接接触印记本身,而是在“灵境”中,生成大量基于印记能量结构衍生、但经过简化和安全处理的“子结构”或“碎片”,让学员在其中进行探索和感知,逐步适应和理解这种高维信息的表达方式。
支柱三:基于群体智能的协同涌现训练
团队训练不再是简单的“1+1=2”的能量叠加。第二代方案引入了“群体智能”算法,旨在激发团队产生 “1+1 > 2”的“涌现”效应。
在全新的“群体共鸣舱”(由多个灵子共鸣舱协同构成)中,系统会为整个团队设定一个看似不可能由个体完成的宏观目标,例如,在强干扰下构建一个覆盖整个舱室的、具备自我修复能力的复合能量场,或者共同操控一个极其复杂、需要高度分工的巨型能量构装体。
系统不会规定每个成员具体做什么,而是只提供目标和大致的约束条件。团队成员需要通过实时的能量信息流交换和意识沟通,自组织地形成分工、建立连接、解决冲突。在这个过程中,“天网”系统会实时监测团队的“协同熵”和“创新指数”,并在关键时刻,通过注入特定的“信息种子”或微调环境参数,引导团队向更高效、更具创造性的协作模式演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