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求理社”的年轻弟子们在后山竹林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他们的“实验”,而戒律堂的联名上书也在暗中紧锣密鼓地筹备之时,砺锋谷内部,却面临着一个与外界纷争截然不同,却同样至关重要的挑战——古籍破译的瓶颈。
核心实验室内,李慕白眉头紧锁,面前悬浮着数十面光幕,上面流动着密密麻麻、结构复杂的古老文字与能量回路图谱。陈醒站在一旁,双手抱胸,脸色也同样凝重。
“不行,还是不行。”李慕白揉了揉眉心,声音中透着一丝罕见的疲惫,“《九转蕴灵篇》第三层的能量运行图谱,与第二层之间的衔接逻辑,按照我们现有的‘灵能场动力学模型’推算,存在至少三处明显的能量冗余和一处可能导致灵力涡旋的不稳定节点。如果强行按照图谱修炼,风险极高。”
陈醒沉声道:“我们已经校验了十七遍数学模型和能量模拟,结果一致。问题很可能出在……我们对原始古籍的解读上。”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所在。龙吟阁传承数千年,底蕴深厚,藏经阁内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蕴藏着无数先贤的智慧与失传的强大秘法。然而,这些古籍多用极为古老、晦涩的文字记载,其中许多术语、隐喻以及描述能量运行的方式,与现代(乃至科学修仙体系下的)语言和概念体系存在巨大的鸿沟。
砺锋谷前期取得的成果,大多是基于相对清晰、或者已经被部分破译的基础理论。但当他们试图向更高深、更复杂的古法领域探索时,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就成了横亘在面前的巨大障碍。
“古籍中充斥着‘紫府氤氲’、‘金液还丹’、‘龙虎交汇’、‘五气朝元’之类的隐喻性描述,”李慕白指着光幕上的一段文字,“我们尝试将其转化为对应的物理量或能量状态,但偏差极大。不同的破译版本,甚至同一版本中不同注释者的理解,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能量模型。”
他们之前也聘请过几位精通古文字的老修士参与研究,但这些老修士往往固守传统的、偏向哲学和感悟式的解读,对砺锋谷追求的“精确量化”和“物理本质”极不适应,合作屡屡受挫。
“难道要就此止步?”陈醒语气低沉,“这些古籍是宝库,但如果我们无法准确理解其中的‘操作手册’,它们也可能是危险的陷阱。”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之际,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敲响。进来的是赵铭,他身后还跟着一个身影,显得有些怯生生——正是苏青竹。
“李师,陈师,”赵铭行礼后,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又有些不确定的神色,“苏师妹……她或许能帮上忙。”
苏青竹穿着素净的亲传弟子服,怀里抱着几本厚厚的、边缘已经磨损的古旧笔记。她微微低着头,不敢直视李慕白和陈醒,声音细若蚊蚋:“弟子……弟子冒昧。前几日听赵师兄提起古籍解读遇到困难,弟子……弟子平日对古文训诂、音韵演变以及上古修炼术语的考据,略有……略有涉猎。”
李慕白和陈醒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讶异。他们知道苏青竹性子沉静,悟性不俗,在符文基础和理解抽象概念上表现突出,却没想到她还精通此道。
“青竹,不必拘谨,细细说来。”李慕白放缓了语气。
感受到鼓励,苏青竹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眼神中虽然还带着紧张,却也多了一份属于自己擅长领域的自信光芒。她将怀中的笔记轻轻放在一旁的桌上展开,里面是密密麻麻、极其工整秀丽的小楷,辅以各种复杂的符号和图表。
“弟子认为,前辈先贤着书立说,虽用词古奥,隐喻众多,但其描述的能量运行规律、物质转化过程,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理应遵循某种内在的、统一的‘理’。”她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声音依旧轻柔,却条理清晰,“关键在于,我们不能用现代的语言习惯和概念去生搬硬套,而应该回到古籍成书的时代背景、语言环境乃至修炼体系中去理解其‘本意’。”
她走到一面光幕前,指着《九转蕴灵篇》中那句导致争议的“龙虎交汇于黄庭,坎离既济而生光”。
“传统解读,多将‘龙虎’喻为心神、精气,‘坎离’喻为水火、阴阳,‘黄庭’指丹田。但这只是哲学层面的象征。如果我们结合《上古灵兽谱》、《周易参同契》残篇以及同期出土的‘云纹玉简’上的能量流转图示来看……”
她快速翻动自己的笔记,找到相应的页数,上面绘制着精细的对比图谱和词源考据。
“‘龙’之象,在同时期的能量描述中,多指向‘升腾’、‘灵动’、‘阳刚’属性的高频率灵能流;‘虎’之象,则对应‘沉降’、‘凝练’、‘阴柔’属性的低频率灵能流。而‘黄庭’,并非单指下丹田一点,根据《黄庭经》内景勾勒及‘云纹玉简’的定位,它更可能是一个位于人体胸腹之间、涉及多个重要窍穴的、动态的‘能量调和核心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