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网”计划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涟漪尚未平息,砺锋谷的研究者们却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激起涟漪的那块石头本身——那远超个体力量简单叠加的、近乎奇迹般的能量倍增现象,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底层原理?
“同步率百分之九十二,能量整合效率百分之八十五,这已经很高,但并非完美。”李慕白在实验总结会议上,指着光幕上“七星剑罡”的数据模型,眉头微蹙,“那流失的百分之十五能量去了哪里?更重要的是,为什么精确同步后,最终产生的法术威力,能达到理论个体叠加值的近三倍?这多出来的能量,源于何处?”
传统的合击理论,最多奢望达到“1+1=2”的效果,而“织网”实现的,却是“1+1>3”,这违背了旧有认知的能量守恒观念。
陈醒抱臂沉吟:“古籍中曾有‘同气连枝,其利断金’、‘万众一心,金石为开’的说法,但都流于形容。或许,这并非简单的能量叠加,而是触发了某种更深层次的……干涉效应?”
苏青竹闻言,眼眸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她立刻起身,快步走向自己的资料库,翻找起来。片刻后,她捧着一卷颜色泛黄、以某种兽皮制成的古老卷轴回来,小心翼翼地摊开在桌上。
“李师,陈师,诸位请看此物。”苏青竹的声音带着一丝发现宝藏的激动,“这是我从一批刚刚完成初步清理的‘巫祭骨片’伴生文物中发现的残卷,其上记载的并非具体功法,而是一些上古巫祭在举行大型仪式时,关于‘天地之息’与‘族众心力’相互感应的零星记述。”
众人的目光聚焦在那古老的卷轴上,上面的文字比龙吟阁藏经阁的大部分古籍还要晦涩,夹杂着大量象征性的图画。
苏青竹指着其中一段被描绘成无数细小波纹最终汇合成巨大波浪的图案,以及旁边难以辨识的注解:“根据我的初步校准,这段描述的可能是一种现象——当众多个体以特定的节奏、频率同时引导自身能量(他们称之为‘心力’或‘魂力’)时,会引动周围环境中某种更庞大的‘天地之息’(很可能就是我们定义的背景灵能场)发生同步振荡,从而产生远超个体总和的力量。”
她又指向另一处,那里画着一个巨大的祭鼓,周围环绕着舞动的身影:“这里提到,‘鼓点如心搏,舞步如星轨,众念合一,则天地应和,伟力自生’。这‘鼓点’、‘星轨’,或许指的就是一种固定的、精确的节律和模式。而‘天地应和’……非常像是某种共振!”
“共振!”李慕白猛地站起身,眼中爆发出璀璨的光芒,“是了!我怎么没想到!不是简单的叠加,是共振!是相干叠加引发的能量汲取和放大效应!”
物理学中,当外部的驱动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接近或一致时,系统会吸收远超过驱动能量的能量,振幅急剧增大,这便是共振现象!小到音叉共鸣,大到桥梁因齐步走而垮塌,乃至微观粒子的受激辐射,其核心都是共振!
“我们之前的‘织网’系统,追求的只是波形的同步,避免相消干涉,实现相长干涉,这最多达到能量利用的最大化。”李慕白语速飞快,思路如泉涌,“但如果,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自身能量的相长干涉,而是通过这种高度同步的、特定频率的集体能量输出,作为一个‘驱动源’,去主动‘敲击’周围环境这个更大的‘能量体’,引发其共振……”
他快步走到一块空白的白板前,拿起灵能笔,飞速勾勒起来。
“假设环境的背景灵能场拥有其特定的‘频谱’,存在无数个‘固有频率’。”
“我们个体修士,就像一个个微小的振子。”
“传统的、杂乱无章的合击,就像一群振子各自以不同频率振动,相互干扰,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而‘织网’的精确同步,使得我们这群振子以同一频率、同一相位集体振动!”
“当这个集体振动的频率,恰好与环境背景灵能场的某个‘固有频率’吻合时……”李慕白的笔在白板上重重一点,“环境灵能场就会被激发,产生强烈的共振! 我们输出的能量,就如同钥匙,打开了环境的能量宝库,引动了远超我们自身力量的、磅礴的环境能量参与其中!”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个大胆而极具说服力的猜想震撼了。
那多出来的能量,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来自于被他们“共振”激发的环境灵能!那流失的百分之十五能量,很可能就是用于“驱动”环境共振的“代价”或者说“引信”!
“立刻验证!”陈醒言简意赅,眼中燃烧着同样的火焰。
新的实验被紧急设计。这一次,不再仅仅追求施法者之间的同步,更关键的是,要找到并主动匹配那个能引发环境共振的“关键频率”!
“共鸣大厅”被再次启用,但这次布置了数以千计的高精度环境灵能探测节点,用以全方位监测实验过程中环境能量场的任何细微变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