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朝阳刚染红晋西北的山梁,师部的骑兵通信员就踩着晨露冲进鹰嘴崖根据地,马脖子上的铜铃还在急促地响 —— 他连夜从师部赶来,马鞍旁的皮质文件袋磨出了毛边,里面装着晋西北防御枢纽的布防图。“李团长、徐参谋!师部最新命令!” 通信员勒住马,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鬼子华北派遣军要在月底发动‘晋西扫荡’,重点突破咱们的防御枢纽!让独立团牵头,联合友军三个营、两个工兵连,十天内把阳原至临县的防御枢纽筑牢,还要把聚能破甲弹升级成尾翼稳定型,应对鬼子可能增派的‘虎王’原型车!”
李云龙展开布防图,手指在标红的 “狼窝沟” 位置顿住 —— 这里是防御枢纽的核心,两侧是悬崖,中间只有一条宽五米的山道,一旦被鬼子突破,整个晋西北的根据地都会被分割。徐昊凑过来,系统面板弹出【尾翼稳定破甲弹研发提示:需解决尾翼精度(误差≤0.5mm)、弹体配重(前后平衡)】,他刚想和王铁匠商量,就见周铁柱推着轮椅过来,手里拿着个用薄铁皮弯成的尾翼模型:“俺听通信员说了尾翼弹的事,昨晚用铁皮试了试,要是尾翼角度不对称,弹体飞出去就会打转,得用圆规画着线剪才行。”
刘根柱也挤了过来,他刚从侧翼阵地巡查回来,裤腿上还沾着泥:“俺们连负责狼窝沟的左翼防御,昨天发现山道两侧的崖壁能挖暗堡,就是重机枪的射界不好调,周班长改的折叠支架在窄洞里转不开。”
当天上午,防御枢纽的建设就全面铺开。徐昊带着王铁匠的工人们在兵工厂搭建尾翼加工台 —— 没有专业的冲压设备,他们就用老乡的石碾子压薄铁皮,再用周铁柱画的模板剪尾翼,每剪一个都要用卡尺量三次角度;刘根柱带着全连在狼窝沟左翼挖暗堡,暗堡的射孔特意做成斜的,刚好能让重机枪的枪管斜着伸出去,解决了折叠支架转不开的问题;周铁柱则跟着友军的工兵连,教他们用当地的藤条编伪装网,藤条泡过桐油后又韧又防水,铺在暗堡上,从远处看和崖壁一模一样。
可刚忙到第三天,尾翼研发就遇到了难题 —— 手工剪的尾翼虽然角度对了,但弹体飞出去还是会偏,打在 300 米外的靶标上,偏差能有半米。徐昊蹲在靶场旁,看着弹着点的痕迹发呆,王铁匠也急得直搓手:“俺们已经把铁皮压得够薄了,咋还会偏?难道是弹体的配重不对?”
“配重……” 徐昊突然想起老乡家的纺车,纺车轴之所以转得稳,是因为两端的配重一样。他立刻让通信兵去村里借了个纺车,把弹体固定在纺车轴上,转起来一看,果然是前端的炸药包太重,后端的尾翼太轻,转起来晃得厉害。“得在尾翼上加配重!” 徐昊眼睛一亮,可加什么呢?铅块太重,铁片太轻,周铁柱突然开口:“俺们之前拆鬼子的炮弹,里面有铅制的底火,把底火熔了铸成小铅块,焊在尾翼上刚好!”
工人们立刻翻出之前的废料堆,找出十几个鬼子的炮弹底火,熔成小铅块,每个尾翼上焊两个,再装到弹体上试射 —— 这次弹着点的偏差只有五厘米,刚好符合要求。“成了!尾翼弹能打准了!” 王铁匠兴奋地大喊,手里的铁锤都差点掉在地上。
就在尾翼弹研发成功的当天,狼窝沟的右翼突然传来枪声 —— 刘根柱的哨兵发现了鬼子的侦察小队,有二十多人,还带着两架迫击炮,想摸清楚防御枢纽的布防。“别开枪!把他们引到暗堡的射界里!” 刘根柱趴在暗堡里,看着鬼子的侦察兵一步步走进来,他们穿着老乡的衣服,可脚上的军靴露了馅 —— 老乡的布鞋鞋底是布纳的,鬼子的军靴鞋底是皮的,在泥地上留下的印子完全不一样。
等鬼子走到暗堡前十米时,刘根柱大喊一声:“打!” 重机枪的火舌瞬间从射孔里喷出来,鬼子的侦察兵还没反应过来,就倒下了一半。剩下的想往后退,却被友军的工兵连拦住了退路 —— 他们在山道旁埋了用瓷瓶做的地雷,瓷瓶里装着炸药和碎铁片,一踩就炸,鬼子的迫击炮还没架起来,就被地雷炸飞了。
战斗结束后,刘根柱在一个鬼子侦察兵的身上搜出了张地图,上面标着狼窝沟的防御位置,还有鬼子的进攻计划 —— 五天后,他们会用一个加强装甲小队,配合两个步兵中队,从狼窝沟正面进攻,同时派特种小队绕到枢纽后方,炸毁弹药库。
“得在后方加一道防线!” 李云龙看着地图,立刻调了一个排去枢纽后方的山口,还让徐昊把刚造好的二十发尾翼破甲弹运过去一半。周铁柱也跟着去了后方山口,他在山口的两侧崖壁上挖了个 “V” 形射孔,重机枪架在里面,既能打前面的敌人,又能打侧面的,还不容易被鬼子的炮弹击中。
第五天清晨,鬼子的进攻果然如期而至。三十多辆卡车拉着步兵,五辆 “豹式” 改和三辆 “九七改” 坦克走在前面,朝着狼窝沟冲来。“让他们再靠近点!” 刘根柱趴在左翼的暗堡里,手里攥着步话机,看着鬼子的坦克离暗堡越来越近,直到坦克的履带都能看清上面的花纹,才大喊:“尾翼弹准备!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