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水县的官场地震,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和烈度,迅速传遍了全省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天一早的《楚南日报》头版头条,用加粗的黑体字刊登了省委“风暴”行动的初步战果。报道中,省委书记赵安邦的批示掷地有声,省联合调查组雷厉风行,将一个盘踞多年、官商勾结的污染毒瘤连根拔起。
字里行间,充满了正义降临的雷霆之威。
而在这篇报道的侧边栏,一个年轻记者的名字和照片被放在了显眼的位置——周毅。
报道称,正是这位刚入职不久的年轻记者,不畏强权,深入一线,经过缜密的暗访调查,才掌握了宏兴化工厂偷排污水的铁证,并第一时间通过“内参”渠道,将这份事关民生的重磅材料,送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案头。
一夜之间,周毅成了英雄。
省报集团的大楼里,前所未有的热闹。祝贺的电话几乎打爆了编辑部的座机,各个科室的同事们路过周毅的工位时,都会热情地拍拍他的肩膀,喊上一声“周大英雄”。
“小周,可以啊!一战成名!这下咱们报社可算是在全省人民面前露了大脸了!”
“何止是露脸,这简直是标杆!以后谁还敢说我们记者只会歌功颂德?”
面对雪片般飞来的赞誉,周毅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脸上挂着腼腆而疲惫的笑容,不停地对每个人说着“谢谢”,但心里却像是揣着一只兔子,七上八下。
英雄?
他看着报纸上自己那张略带青涩的脸,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他算什么英雄?他不过是被人精心挑选,推到台前的一个“传声筒”。那个提供“最佳观测点”、连工厂排污规律都摸得一清二楚的神秘线人,才是真正的操盘手。
可这件事,他不能说。总编王海山特意找他谈过话,让他就按照“官方口径”来,不要节外生枝。王海山看得比他透彻,这件事的背后水太深,把功劳都安在一个年轻记者身上,是最安全、最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
一个完美的闭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除了周毅自己心里那点挥之不去的愧疚。
……
与省城的喧嚣相比,一河之隔的青龙镇,则是一片风平浪静。
江澈坐在自己的新办公室里,慢悠悠地喝着茶,手里拿着的,正是那份让他心安的《楚南日报》。
看着头版上周毅那张英气勃发的脸,和下面那段“英雄出少年”的溢美之词,江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成了。
自己的“甩锅大法”,终于从镇级,走向了省级。
这口天大的锅,被周毅这个“愣头青”稳稳地背在了身上,还背出了一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舆论的焦点,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个新鲜出炉的英雄牢牢吸引。
再也不会有人去深究,这个记者是从哪里得到如此精准的情报。
再也不会有人怀疑,这背后是不是另有推手。
他,江澈,再一次成功地隐没在了幕后,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神秘人”。
这种感觉,简直比三伏天喝冰水还要舒爽。
他满意地放下报纸,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下午两点半。距离下班还有三个小时。
他从抽屉里摸出一本《钓鱼技巧三百问》,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窗外阳光正好,河水虽然依旧浑浊,但至少那股刺鼻的化工味已经淡了许多。
他甚至开始盘算,等周末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去上游水质好的地方,试试新学的“台钓”技术。
至于那个被他坑了的同学周毅,江澈心里只有一句话:兄弟,这泼天的富贵,你受着吧,不用谢。
就在江澈享受着劫后余生的宁静与惬意时,镇书记孙大海的办公室里,他和李卫国也在对着同一份报纸,吞云吐雾。
气氛,却与江澈的办公室截然不同。
“老孙,你看看,这报纸上,把这个叫周毅的记者都快夸成花了。”李卫国磕了磕烟灰,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屑,“一个毛头小子,他能有这么大的能量?我不信。”
孙大海没有说话,只是将报纸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眼神深邃,像是在研究一份藏宝图。
许久,他才将报纸往桌上一拍,看着李卫国,一字一顿地说道:“老李,你还没看明白吗?”
“明白什么?”李卫国一脸困惑。
孙大海伸出两根手指,在报纸上周毅的照片上点了点:“这个人,他不是一把刀,他是一面盾牌!”
“盾牌?”李卫国更糊涂了。
“对,盾牌!”孙大海的眼中闪烁着一种混杂着敬畏与恐惧的复杂光芒,“你想想,小江……他要做成这件事,必然要动用我们无法想象的关系和能量。这种能量一旦暴露,会引来多少关注?多少麻烦?他自己,也会瞬间从幕后被推到聚光灯下。这对他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孙大海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烟雾模糊了他凝重的脸。
“所以,他需要一个‘英雄’。一个年轻、有正义感、履历清白、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英雄。于是,这个叫周毅的记者,就成了最完美的人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