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一份不存在的方案,县长的“空城计”
电话那头的声音,客气、标准,却像一把淬了冰的锥子,精准地扎进了江澈的耳膜。
大脑有那么一瞬间的空白,仿佛所有的思绪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给抽干了。他握着手机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冰冷的机身硌得骨节生疼。
方案?
孙县长看了方案?
他怎么看到的?
江澈的目光下意识地投向自己另一只手,那个牛皮纸文件袋还好端端地提在手里,封口完整,带着他一夜未眠的体温。里面的那份最终版报告,是他亲手打印、亲手装订,从未离开过视线。
难道……是那份被他亲手送进碎纸机的初稿?
不可能。县委办的碎纸机是德国进口的,粉碎效果堪比齑粉,就算是神仙也拼不回来。
那么,是周书记提前和孙县长通过气了?更不可能,周国华的性格,在没有拿到成熟方案之前,绝不会轻易透露风声。
一个个猜测在脑海中闪电般划过,又被他一一否决。他的心跳在最初的惊骇之后,反而慢慢平复下来,一种熟悉的、被卷入漩涡中心的疲惫感涌了上来。
“喂?江科长,您在听吗?”电话那头,县长办公室的人见他半天没回应,又追问了一句。
“在听。”江澈的声音听不出任何波澜,只是带着熬夜后特有的沙哑,“不好意思,刚才有点走神。你说的方案,是哪个方案?我昨晚就是帮书记整理了一下思路,写了点不成文的东西,算不上正式方案吧?”
他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而是用一个问句,把皮球巧妙地踢了回去。同时,他将这份“东西”的性质,定义为“不成文的”、“非正式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它的重要性。
电话那头显然没料到他会这么回答,顿了一下,语气有些含糊:“就是……就是关于林场改革的那个……新思路的方案。”
含糊,就代表着心虚。
江澈明白了。
孙志国在诈他。
或者说,孙志国在用一出“空城计”。
他知道有“新思路”这件事,但他并不知道具体的方案内容。他今天这顿早饭,这次截胡,以及这通电话,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从自己嘴里,套出那份他还未曾见过的方案。
至于消息的来源……江澈的脑海里,浮现出林场场长陈建军那张布满褶皱、写满焦虑的脸。
除了自己和周书记,昨晚在场的,就只有他了。一个被逼到绝境的人,为了抓住救命稻草,在拜完县委书记的码头后,再去向县长求援,甚至透露一些“内部消息”来增加自己的筹码,这完全合乎情理。
但陈建军知道的,也仅仅是“卖空气”这个离奇的概念,他绝不可能知道自己连夜写出的那份报告的具体内容。
想通了这一层,江澈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反而落了地。
怕的不是对手出招,怕的是看不清对手的招数。现在孙志国的底牌已经亮了,那接下来,就该轮到自己出牌了。
“哦,你说那个啊。”江澈的语气变得轻松起来,甚至带上了一点自嘲的笑意,“那都是我昨晚犯迷糊,胡乱想的一些东西,不成体系,上不了台面。等我跟书记汇报完了,有了正式的东西,我第一时间给您送过去。”
他这话,滴水不漏。既承认了有“新思路”这回事,满足了孙志国的好奇心,又以“不成体系”、“需要向书记汇报”为由,名正言顺地拒绝了透露具体内容。同时,一句“第一时间给您送过去”,姿态摆得极低,给足了县长面子。
电话那头的人显然也无话可说了,只能客气地应了几句“好的好的,那我们等您消息”,便挂断了电话。
清晨的阳光,已经越过远处楼房的剪影,洒在了县委大院的梧桐树梢上。江澈站在原地,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
一场没有硝烟的交锋,在两通电话和一碗馄饨之间,悄然结束。
他感觉自己不像个秘书,倒像个周旋于两大门派之间的说客,心力交瘁。
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文件袋,原本觉得完美无缺的方案,此刻在他眼里,又多了一层更深的含义。它不再只是一份工作报告,它是一座桥,一座他为周国华和孙志国搭建的,通往“合作共赢”的桥。
他加快脚步,走进了对面的县委家属院。
周国华的家在二楼,江澈上去的时候,书记的爱人正在厨房里忙碌,一股小米粥的香气飘了出来。
周国华已经穿戴整齐,正在客厅里看早间新闻。看到江澈,他一点也不意外,只是指了指沙发:“来了?吃了没?”
“在外面吃过了。”江澈将文件袋双手递了过去,“书记,您要的东西,我整理出来了。”
周国华接过文件袋,没有立刻打开,而是上下打量了江澈一番,眉头微皱:“熬了一夜?年轻人,要懂得爱惜身体,工作是干不完的。”
“没事,年轻,扛得住。”江澈笑了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