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打工人图鉴:向宠的“低调传奇”
在群星璀璨的三国舞台上,大多数名人要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大佬,要么是“温酒斩华雄”的战神猛将,要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相。而向宠,这位在《出师表》里被诸葛亮实名“安利”的将领,活像职场里那个“没太多花边新闻,但干啥都靠谱”的老实人——明明手握“丞相推荐信”这张王牌,却没趁机搞个“流量人设”,反倒把“稳健”二字刻进了DNA,最终活成了三国史里一道“低调却靠谱”的风景线。今天咱们就扒一扒向宠的一生,看看这位“三国优质打工人”是怎么把“平凡岗位”干成“标杆案例”的。
向宠的出身,说起来也算“根正苗红”。他是襄阳宜城人,老爹是东汉末年的官员向朗。向朗这人文武双全,早年跟着刘表混,后来跳槽到刘备麾下,还当过诸葛亮的长史,相当于“丞相办公室主任”,妥妥的“中层管理干部”。有这么个爹,向宠一出道就自带“职场敲门砖”,不用像草根武将那样从“小兵”慢慢熬。不过向宠没走“拼爹躺平”的路,反而把老爹的“稳重基因”学了个十成十——别人年轻时都想着“上阵砍人立大功”,他倒好,先从“基层军事管理”做起,比如管管军队纪律、协调下粮草运输,活计琐碎又不显眼,但他做得井井有条,连刘备都注意到这个“做事不冒失”的年轻人。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对刘备集团来说是“悲喜交加”的一年:上半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下半年就画风突变,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杀,蜀汉丢了半壁江山。刘备咽不下这口气,第二年(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就称帝,然后带着大军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这一战,刘备几乎押上了蜀汉的“家当”,手下能打的将领来了大半,向宠也跟着随军出征——这时候的他还只是个“牙门将”,相当于“营长”级别,在大军里连“中层干部”都算不上,只能跟着大部队“打辅助”。
谁知道这场仗打得出乎意料的惨。刘备先是连胜几阵,飘得不行,把军营扎在树林里避暑,结果被东吴大将陆逊抓住机会,一把火点燃了连营七百里。蜀军瞬间大乱,士兵们跑的跑、死的死,武器粮草丢得满地都是,连刘备的御驾都差点被追上,最后只能狼狈地逃到白帝城。这场溃败里,大多数蜀军部队都成了“散沙”,唯独向宠带领的那支小部队,居然没乱了阵脚。向宠当时没想着“跟着跑”,反而先把士兵们聚拢起来,安排人断后,又清点了剩下的粮草和武器,甚至还救了几个被冲散的将领,最后带着队伍“完整无损”地撤回了蜀地。
这事传到刘备耳朵里,老皇帝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全军溃败的时候,一个“小营长”居然能保住部队?他立刻把向宠叫到白帝城,当面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向宠也不吹牛,就老老实实地说:“陛下,当时大伙都慌了,我要是也慌,这支部队就没了。我就是让弟兄们先别跑,先把阵脚稳住,再找机会往回撤,没别的诀窍。”刘备一听更高兴了:这小伙子不贪功、不冒进,还懂“稳住阵脚”,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当场就提拔向宠为“中领军”——这个职位可不得了,相当于“中央卫戍部队司令”,负责保卫成都的安全,还能参与军队的人事任免,一下子从“营长”跳到“军区司令”,堪称三国版“职场逆袭”。
不过向宠没因为“火箭提拔”就飘。他知道自己这个“中领军”是靠“夷陵之战保部队”得来的,不是靠“砍人头”立大功,所以做事比以前更谨慎。当时蜀汉刚经历夷陵之败,兵力空虚,成都城里人心惶惶,有些士兵甚至偷偷逃跑。向宠上任后,没搞“严刑峻法”,反而先去军营里跟士兵们聊天,问他们家里有啥困难,还把逃兵的家属找来,承诺“只要士兵回来,既往不咎”。有个逃兵听说后,偷偷跑回军营,向宠果然没惩罚他,还给他补发了拖欠的军饷。这事传开后,逃兵们都陆续回来了,成都的防务很快就稳定下来。
诸葛亮当时正在忙着“辅佐刘禅、整顿内政”,一看向宠把“京城防务”搞得这么好,也对他刮目相看。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伐,临走前给刘禅写了《出师表》,里面专门提到了向宠:“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老板(刘禅),向宠这人事儿靠谱、性格好,还懂军事,当年你爹(刘备)就说他能干,大伙也都推荐他。军营里的事你多问他,准保能让部队团结,人尽其才。”
要知道,《出师表》里诸葛亮一共就推荐了几个人,文官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武将就只提了向宠。能被诸葛亮在“国家最高级别的报告”里实名推荐,向宠的“靠谱指数”算是拉满了。刘禅虽然平时有点“贪玩”,但对诸葛亮的话还是听的,从此更信任向宠,军营里的事几乎都交给向宠打理。向宠也没辜负这份信任,诸葛亮北伐期间,成都后方一直安安稳稳,没出过半点儿乱子——要知道,当时蜀汉内部有南中地区的叛乱隐患,外部有曹魏、东吴的威胁,向宠能守住“大后方”,相当于给诸葛亮北伐“断了后顾之忧”,这功劳看着不显眼,其实比在前线砍几个敌人还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