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的何维塔里,观星者的工作枯燥而神圣。
山下的上海港,执政官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具体的、烟火气十足的挑战。
林沐没有辜负何维的期望。
上任半年,她以工程师特有的、雷厉风行的作风,为这座高速发展的城市,强行注入了“秩序”与“效率”的基因。
在她的主持下,公民会议通过了上海港第一部《城市规划法》。
新的道路不再是随意延伸,而是严格按照图纸铺设,宽阔的石板主干道贯通全城,两侧预留出了清晰的排污和供水渠位。
民居、工坊、市场、仓储区被严格划分,杂乱无章的城市布局,正在被清晰的功能网格所取代。
每一个部门,都被林沐要求提交详尽的周报和月报。
盐务司的“雪盐”产量、工程司的道路铺设进度、农政司的粮食入库量……所有的数据,都被她汇总到议事厅的沙盘上,变成一个个清晰的、可以量化的指标。
她就像一位总工程师,将整个上海港,当成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机器来调试、运转。
这座机器,回报给她的是前所未有的繁荣。
清岩之渠带来的充沛水源,盐业带来的巨额财富,以及何维留下的神圣威望,共同将上海港变成了一块巨大的磁石。
无数怀揣着希望的移民,从草原、从渔村、从内陆的山地部落,源源不断地涌来。
执政的第六个月,张武的农政司提交的一份人口统计报告显示,上海港的常住人口,已经正式突破了一万人的大关。
这座年轻的城市,已经隐隐有了超越铜都城,成为铜都联盟第一大城市的趋势。
林沐为这份亮眼的数据感到振奋,已经等不及要去郊外的山顶上,向她的老师何维表功。
农政司长张武,却带着另一份报告,脸色凝重地冲进了议事厅。
他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手里攥紧了竹浆纸报告,那样子,仿佛是抱着一颗即将引爆的震天雷。
“林沐执政官!”张武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出问题了,大问题!”
林沐从堆积如山的规划图纸中抬起头,眉头微蹙:“张武司长,慢慢说,出什么事了?”
张武将竹浆纸报告在林沐面前展开,手指点在了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上。
“这是我们过去三个月的粮食储备消耗曲线!”他语速极快,“三个月前,我们的储备粮还能支撑全城八个月。但现在,随着人口突破一万,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不足四个月!”
林沐立刻俯下身,仔细地审视着那些数据。
张武继续说道:“本地的农田产出,已经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了!更糟糕的是,最近集贸市场上,从彭头山城运来的稻米价格,开始出现了小幅的上涨。一些嗅觉敏锐的商人,已经开始偷偷地囤积粮食了!”
粮食!
这两个字,如同警钟,在林沐的脑中轰然作响。
她再清楚不过,对于任何一座城市而言,粮食就是最底层的基石。
一旦基石动摇,再宏伟的规划,再繁荣的表象,都会在瞬间崩塌。
“立刻召开紧急公民会议!”林沐当机立断,“所有公民,必须全部到场!”
半个时辰后,上海港的八位公民,神情严肃地聚集在议事厅内。
林沐将张武的报告传阅给众人,整个议事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情况就是这样。”林沐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她的声音依旧冷静而沉稳,充满了工程师解决问题时的果决。
“问题很明确:我们的粮食生产,跟不上人口消耗。我的解决方案也很直接。”
她走到沙盘前,拿起代表着工程和贸易牌子。
“第一,立刻动用财政储备,由王波司长的盐务司牵头,与彭头山城签订长期的、更大规模的粮食采购协议。我们必须用我们最富余的‘雪盐’,换回最紧缺的稻米!”
“第二,陈岩司长,”她的目光转向工程司长,“我需要你的工程司,立刻在码头附近,启动‘中央大粮仓’项目。我们要建造足以支撑全城两年消耗的、更大、更先进的标准化粮仓。把我们的粮食储备,提升到一个绝对安全的水平。”
“第三,”她的声音变得严肃,“一旦出现粮价失控的苗头,我将动用执政官的权力,启动临时的粮食配给制,确保每一个上海港人,都能公平地获得最基本的口粮。”
扩大进口、建设仓储、强力管控。
这是一个典型的、林沐式的解决方案。
它宏大、高效、充满了用工程和调度能力解决一切问题的自信。
在场的王波和陈岩听完,立刻表示赞同。
对他们而言,这套方案逻辑清晰,见效快,能立刻稳定住迫在眉睫的危机。
然而,就在林沐准备就此方案进行投票时,一个清冷而沉静的声音,打破了议事厅的氛围。
“我反对。”
说话的,是公共卫生司长,木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