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汗滴禾下土犹涩,举家食粥泪先寒
盛夏的日头像烧红的烙铁,无情地炙烤着黄土塬。
汪细能和他新娶的媳妇崔咏梅,像两只被晒蔫的蚂蚱,佝偻在自家那块薄田里,给红薯藤翻蔓。
汗水顺着汪细能黝黑的脸颊淌下,滴在干裂的土坷垃上,瞬间没了踪影。
他抹了把脸,偷眼瞟了下身旁同样汗流浃背的崔咏梅。
这段时间,他是真的在卖力干活。
是为了在新媳妇面前挣点脸面?
是被他爹老汪头那顿狠揍打醒了魂?
还是被钱左秀那次晕死过去的场面吓破了胆?
或许都有点。
可老天爷似乎专跟他作对。
前些日子两口子顶着毒日头,好不容易把玉米地里那些张牙舞爪的杂草薅干净,本就稀稀拉拉、营养不良的玉米杆子,没了杂草的“扶持”,更显得弱不禁风。
结果,没几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裹挟着不算大的风,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雨停后,老汪家地里一片狼藉,除了田埂边角几株玉米还倔强地弯着腰,其他的,齐刷刷从根部折断,伏倒在泥泞里。成了全村独一份的绝收户。
汪细能蹲在地头,看着那惨状,心里像被掏空了一块,崔咏梅在一旁无声地抹泪。
相比之下,汪细卫家那点坡地,托付给老杨家照料,倒是长势喜人。
潘高园种的不多的土豆已经收进了老杨家的院子里,钱左秀腆着脸去闹过,想把这“自家地”的收成搬回老汪家。
被精瘦干练的老杨头一句话顶了回来:“细卫出门前托付的是我!想要?等你儿子回来自己问他要!”
钱左秀只能悻悻而归,心里把这笔账又记在了“不孝”的儿子和“狐狸精”的潘高园头上。
玉米指望不上,老汪家今年的全部希望就押在了这垄红薯上。
伺候好它,年底那头年猪或许还有点盼头。
幸好去年有潘高源和汪细卫两个壮劳力,家里玉米存粮还有些底子,勉强能支撑到喂肥年猪。
汪老头盘算着,脸上皱纹更深了!明年,明年可不敢再这么懒散,得让他们把地当祖宗伺候!
不然,全家老小窝在家里不出门挣钱,还得掏钱买粮糊口,在这黄土沟里,那就是把脸皮揭下来扔在地上任人踩!
汪细能两口子在地里熬日头,另一家的日子却在水深火热中煎熬。
赵思德家,自从潘高园被汪细卫带着去了工地,赵思德阴沉了几天后,表面上似乎正常了。
他按时下地,按时吃饭,甚至早起晚睡。但这种“正常”,却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
最明显的,是他对儿子赵建礼的毒打,骤然升级。
七岁的孩子,正是猫嫌狗厌、活泼好动的年纪,稍有不如意,他顺手抄起的柴禾棍、破鞋底、甚至板凳腿,就会带着风声狠狠落在赵建礼单薄的身上。
赵建礼犯了很大错误?或许是打翻了水碗,或许是作业写得潦草,甚至可能仅仅是赵思德自己心头无名火起。
那力道,凶狠得不像在教训孩子,倒像在对待仇人。
好几次,若不是同院住着、已经分家但心肠软的继父老赵头豁出老命拦着,赵建礼那小小的身板,怕是真要被生生打残废。
潘高洁心如刀绞,却连哭都不敢大声。
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搂着儿子青紫的伤痕,一遍遍哀求:“儿啊,回家千万要乖,别惹你爸生气,啊?妈求你了……”
可七岁的孩子,惊恐过后,天性难改,家里依旧是三天两头鸡飞狗跳。
小女儿赵建佳更是吓得像只受惊的兔子,远远看见赵思德的身影,就立刻缩到母亲身后或躲进屋里,再不敢像从前那样扑上去撒娇。
这个家,被赵思德暴躁的拳头笼罩在一片冰冷的恐惧里。
赵思德时常失眠,辗转反侧,烦躁起来便拿她发泄,潘高洁心里那点残存的夫妻情分,早已在一次次的拳脚和深夜的折磨中消磨殆尽。
怨恨像野草一样疯长,她无数次在心底无声地呐喊!
这男人,除了窝里横,打老婆孩子,欺负年迈的继父,他还能干什么?真恨不得他……死了算了!
时间在煎熬中缓慢爬行,转眼汪细能娶亲的热闹已过去月余。
这天下午,赵思德和潘高洁也在自家红薯地里翻藤。
日头毒辣,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植物汁液混合的燥热气息。
远远地,又看见钱左岸敞着汗津津的胸膛,摇着把破草帽,晃晃悠悠地沿着土路往乡上方向走。
赵思德直起腰,脸上竟堆起一种异样的、近乎谄媚的笑容,扬声招呼:“左岸叔!这大热天的,去哪风流啊?”
钱左岸停下脚步,用草帽扇着风,咧嘴一笑,露出被劣质烟熏黄的牙:“风流个屁啊!酒壶空了,去乡上打点酒去!”
说完,继续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摇摇晃晃走了。
潘高洁在一旁看着赵思德一个人低头傻笑,心头却猛地一跳:这场景太熟悉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