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您扶着点,这根焊结实了,承重主要就靠它了。”
“放心,歪不了!这边点一下,对!稳当!”
“这缝隙留这么大行不?小了怕灰漏不下去,大了柴火容易掉。”
“成!就按这个间距来,我估摸着正好!”
……
对于他们这常年在工地干活的人来说,这确实是轻车熟路的活儿。
不到两个小时,一个带着四只矮脚、网格细密均匀的钢筋炉箅子就焊成了。
李池卫把它拿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油桶内部试了试,严丝合缝,高度正好。
“嘿!完美!”李池卫满意地拍拍手,“灰渣就得让它自个儿乖乖漏到底下去!”
接着,他又找来一张废弃的铝皮,用木槌和圆棍熟练地敲敲打打,很快就卷出了三个粗细均匀的圆筒,用作未来的烟囱接口。
“细卫,去后墙根那儿,把去年拆灶台剩下的那些旧砖头搬几块进来。”李池卫指挥着,“咱就在火塘屋里,照着炉子大小,挖个坑,把砖垒上,这炉子就算落地生根了!”
汪细卫应了一声,正要动手去搬砖。
正在厨房帮忙准备午饭的潘高园探出头来,见状赶紧喊道:“师傅!细卫!快停停!”
师徒俩同时回头看她。
潘高园擦着手走过来,又好气又好笑:“师傅,这眼看就要摆桌子吃晌午饭了,你们这一挖一垒,弄得满屋子都是灰土粉尘,这饭还咋吃啊?再急也不急这一时半刻的,等吃完饭再弄不行吗?”
李池卫和汪细卫对视一眼,恍然一拍脑袋:“哎呦!还真是!光顾着干活,把这茬给忘了!”
李池卫不好意思地笑了,“还是高园想得周到。成成成,先吃饭,先吃饭!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汪细卫也笑了,放下手里的砖块:“听我媳妇的!吃完饭再干!”
两人从善如流,拍拍身上的灰,笑着朝飘出饭菜香味的屋里走去。
屋外,那个半成品的炉子静静地躺在雪地里,等待着下午的“落地生根”。
午饭过后,师徒俩歇了一会儿,便起身开始干活。
首先得把火塘清出来。李池卫拿着铁锹,小心地将还在微微发红的火炭和热灰转移到厨房的灶眼跟前,确保不留下火星隐患。
很快,火塘露出了原本的模样:四块条石围着一个方形的浅坑,一块被柴火烧得黝黑,还有三块被人踩得发亮。
“来,细卫,搭把手,先把这老伙计请出来。”李池卫说着,拿起钢钎插进石缝里。
汪细卫也找来一根木棍做杠杆,两人一起用力。
“一、二、三——起!”李池卫低吼一声,额上青筋微显。
条石被撬松,两人合力将它们一块块搬到旁边空地上晾着,这些耐烧的石头以后或许还能用上。
接着,汪细卫拿起锄头,开始扩大和加深那个浅坑。
“师傅,这坑得挖多大?圆坑是吧?”
“对,照着桶底的大小再放宽一圈,深么……差不多四公分就行,得把桶身埋稳当嘞!”
李池卫站在边上指挥,用手比划着,“边上的土夯结实点,不然到时候炉子一热,土一松,歪了就麻烦了。”
汪细卫吭哧吭哧地挖着,屋里的土都是经过捶打坚实的,过了这么些年,依然坚硬,没一会儿他就出了一身薄汗。
坑挖好了,两人小心翼翼地将那个焊着钢筋炉箅子的半截油桶安置进去,调整好位置,确保它稳稳当当。
接着,就是最考验技术和耐心的环节——糊耐火泥。
汪细卫和好了一盆黄泥掺石棉灰的耐火泥,黏糊糊、沉甸甸的一团。
“这泥得糊匀实了,特别是桶壁和炉箅子接缝的地方,不能漏风,也不能堵了漏灰的缝。”
李池卫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还有里头这挡火墙,是关键!糊不好,烟就倒灌!”
他用手抓起一大坨泥,仔细地抹在桶壁内侧,塑造出引导烟气流向的弧度。
汪细卫也跟着学,师徒俩四只手沾满了泥浆,小心地涂抹、拍打、塑形。
这活计看着粗笨,实则精细,需要极大的耐心。等泥坯初步塑形成功,时间已经快下午四点了。
接着是安装烟囱底座,连接上自制的铝皮烟囱管,一直延伸到窗外。
“成了!点火试试!” 李池卫直起酸痛的腰,脸上带着期待和一丝紧张。
汪细卫赶紧抱来一捆细柴,塞进炉膛,从下面点燃。火苗很快蹿了起来,在铁桶里烧得噼啪作响,势头很旺。
“嘿!着了着了!”汪细卫兴奋地说。
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原本锯下来的那个圆形桶盖,因为面积小,怎么也盖不严实了,一不小心还掉进炉子里面去了。
火焰和浓烟直接从桶顶大口子汹涌而出,呛得人直咳嗽。
“哎呀!忘了这茬了!”李池卫一拍大腿,夹出那个铁片,“快!拿水壶来压上!”
汪细卫赶紧把灌满冷水的铁壶压在桶顶开口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