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匠心不独营尺寸,风雨千程自运筹(周末正常加更)
从阴暗潮湿的密室退出来,重新回到阳光和江风之下,三人都下意识地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站在鹰嘴岩旁的小径上,脚下是奔流的长江,李池卫眺望着道观的主体建筑,沉吟片刻,开口道:“玄云道长。”
他语气慎重,“这密室修缮和古井遮掩,都不是小动静,需要运不少材料上来。若单独进行,目标太显眼,难免惹人猜疑。”
他指向面前的玄云观,“依我看,不如将这两项工程,夹在整个道观的整体维修之中。对外就言说道观年久失修,进行全面维护。”
“如此,大量物料人员进出,便顺理成章,不会有人特别注意那密室和古井了。”
玄云道长闻言,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抚掌道:“善!李师傅思虑周详,此计大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正合其理。”
“如此便依李师傅所言,将这三处工程一并办理。”
他心中更是安定,觉得找李池卫果然没错,不仅手艺精湛,心思也极为缜密。
商议既定,三人沿着小径返回后殿院落。
再次站到那口古井旁,感受又有不同。汪细卫看着那井口,想起昨日的梦魇,仍觉有些心悸。
他忍不住向井里瞄了一眼,发现里面的水面确实能映出人影,出来的就是自己的面孔,不是梦里的那怪怪的牛像,这才松了口气。
李池卫绕着古井走了两圈,指着井口与后殿墙壁之间的一片空地道。
“道长,遮掩此井,硬拦不如巧引。”
“我意在此处,砌起一堵轻质砖墙,不高,约摸一人半高即可,将井口区域与后院主要活动区稍稍隔开。”
他一边比划一边说:“这墙的外侧,即朝向院子的这一面,可请道长或寻画师绘上些祥云、仙鹤、八卦之类的道家图案,与观中景致融为一体,不显突兀。”
李池卫稍微顿了一下,“而内侧,即朝向井口的这一面,则需有些‘文章’。”
他看向玄云道长,“需得有些能强烈吸引访客注意力的东西,比如一幅巨大的祖师讲经图、或是某些深奥的经文碑刻拓片?”
“总之,要让人一到这墙前,目光就被吸引住,从而忽略掉墙后可能存在的空间。”
玄云道长听得极为认真,白须微翘,眼中精光闪烁,忍不住赞叹:“妙啊!李师傅此法,深得我道家‘障眼’与‘引导’之妙谛!”
“非是强行隐藏,而是以他物移其心神,自然化解探究之念。”
“好!墙上所需一应书画、经文,包在贫道身上,定会寻些真正有趣味、有深意、能引人驻足观摩之物!”
李池卫点点头,补充道:“最后,在这堵墙的入口处,或就在井口剩余可见之处,再加设一道简单的木质围栏,上面悬挂一块牌子。”
“就写‘观内饮用水源,为重地,避免污染,请勿靠近、嬉戏’。如此,给出一个合情合理不让靠近的理由,进一步降低常人探究的欲望。”
“如此三重布置,先以整体工程掩饰,再以文化墙引导视线,最后以警示牌合理规劝,应可保此井无虞。”李池卫总结道。
玄云道长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十分欣慰的笑容:“如此甚好,如此甚好!一切便依计而行。”
接着,三人便开始对整个道观进行详细的勘查。
从山门、前殿的王灵官神龛、到中殿的三清殿、再到后殿的生活区,以及各处厢房、廊庑,李池卫看得极其仔细。
他时而在斑驳的墙壁前驻足,用手指叩击听声;
时而抬头查看檐角的瓦当和椽梁;
时而蹲下检查柱础和地砖的平整与否。
汪细卫紧随其后,拿着一个旧作业本和铅笔,飞快地记录着师傅指出的每一处需要修补、加固、甚至更换的地方。
“此处墙角渗水,需开挖做防水……”
“这根檐椽有虫蛀痕迹,需更换……”
“三清殿东北角地砖下陷,需起出重新找平铺设……”
“院中青石路面多处松动,需填补勾缝……”
“屋顶瓦和椽子须得重新更换……”
李池卫的声音平稳而清晰,汪细运笔如飞,一行行字迹工整地落在纸上。
阳光逐渐升高,将他们的身影拉短,额头上也沁出了汗珠。
玄云道长则在一旁不时补充一些道观的历史细节和某些特殊构造的用意。
足足忙活了近两个时辰,才将里里外外大致勘查完毕。
汪细卫手中的作业本已然写了四五页,密密麻麻全是待办事项和所需材料的初步预估。
回到后殿院中,李池卫对汪细卫吩咐道:“细卫,你先回屋去,把刚才记的东西好好整理一下,特别是物料清单,要分门别类,估算清楚数量,拟个详细的单子出来。”
“是,师傅!”汪细卫接过任务,知道这是师傅有意锻炼他,立刻拿着本子快步向西厢房走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