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深圳,热力依旧,但远航集团总部内,却弥漫着一股不同于酷暑的、积极向上的热忱。季度经营分析会确认了内部整合的初步成效,给整个管理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萧远深知,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像远航这样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并且即将面临重大战略转向的企业,对新鲜血液、对具备未来视野的年轻人才的渴求,愈发迫切。
周五下午,萧远特意安排了一段时间,与周伟华、人力资源部经理李曼一起,同几位从去年和今年校园招聘中脱颖而出的管培生进行一场非正式的座谈。这些年轻人被分配到集团各个业务板块进行轮岗,如今已有数月到一年不等,是时候近距离观察一下他们的成色,也听听这些“新人”对公司的直观感受。
第一个做分享的是分配到贸易公司的男生,叫刘斌,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系。他逻辑清晰,汇报了在苏芷晴手下参与一笔东南亚纺织品出口业务的跟单经历,虽然略显青涩,但条理分明,对贸易流程的理解已经颇有章法。萧远和周伟华交换了一个赞许的眼神,萧远勉励了几句,肯定了他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接着是分配到地产板块的一位女生,名叫陈璐,来自同济大学建筑管理专业。她讲述了参与集团首个自主开发的小型商业地产项目前期报建工作的心得,甚至对设计图纸提出了一些细节优化建议,虽然有些想法还显稚嫩,但敢于表达和思考的态度值得肯定。萧远注意到她对成本细节的敏感,觉得是个做项目管控的好苗子。
随后又有两位年轻人分享了在BP机营销部和财务部的见闻。萧远认真倾听,不时提问,气氛融洽。但他隐约感觉,似乎还缺了点什么。这些年轻人都很优秀,踏实、肯学,是很好的执行者,但他们看待业务的视角,大多还局限于现有的框架内,缺乏一种打破常规的、指向未来的锐气。
“下一位,张桐。”李曼看着名单说道。
坐在靠后位置的一个年轻人应声抬起头。他看起来约莫二十二三岁,戴着黑框眼镜,身材清瘦,穿着简单的白色短袖衬衫和卡其色裤子,显得有些沉默,甚至略带点书卷气的拘谨。他是在场几人中唯一被分配到研发中心的管培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
“萧总,周总,李经理。”张桐的声音不高,但很清晰,“我轮岗主要在研发中心的BP机产品迭代项目部。”
“嗯,说说看,这几个月有什么体会?”萧远拿起茶杯,语气平和。他对研发中心的年轻人抱有更高的期待,毕竟那里是集团技术创新的源头。
张桐推了推眼镜,没有立刻回答体会,而是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我主要参与了新一款BP机,暂定型号为‘远航-迅龙2代’的射频电路稳定性测试和功耗优化工作。”
他接着详细描述了自己在测试中发现的一个关于信号接收模块在特定频段下功耗异常升高的问题,以及他如何与带他的工程师一起,通过调整几个外围元器件的参数,将待机功耗降低了约百分之五。“虽然幅度不大,但考虑到BP机的电池容量和用户的使用习惯,积少成多,对提升用户体验应该有帮助。”他补充道。
这番表述专业、务实,体现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与之前几位偏向商务、管理的分享风格迥异。萧远点了点头,这符合他对技术人员的印象。
但张桐的话并没有停。他略微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彩,继续说道:“在完成本职测试工作之余,我也花时间了解了我们研发中心正在进行的GSM数字手机技术的预研情况。”
这话让在场的周伟华和李曼都有些意外。一个还在轮岗的管培生,主动去接触公司尚未公开的战略级预研项目,这需要相当的主动性和好奇心。连坐在一旁原本只是旁听的张工,也微微坐直了身体,露出了关注的神色。
萧远放下了茶杯,兴趣更浓了。“哦?说说你的看法。”他鼓励道,同时下意识地,几乎是本能地,在心中默念,对张桐启动了系统的【人脉扫描】功能。一道只有他能看见的微光扫过张桐。
【扫描对象:张桐】
【基本信息:22岁,男性,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应届毕业】
【当前状态:略显紧张,但思维活跃】
【能力评估:】
?专业技术:85/100(基础扎实,善于钻研)
?学习能力:88/100(接受新知识速度快,能举一反三)
?逻辑思维:82/100(条理清晰,分析能力强)
?创新思维:79/100(具备潜力,但需引导和激发)
?沟通表达:70/100(技术性沟通尚可,综合表达需提升)
?团队协作:75/100(能完成协作,领导力未显)
?诚信度:86/100(踏实可靠,原则性较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