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顶的死寂,与城中那场“静默瘟疫”截然不同。
前者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每一粒尘埃都紧绷着,充满了期待与不安;后者则是真空般的死寂,抽走了所有生命的气息。
仙帝僵立的身影,像一尊被岁月风化的石像,他浑浊的目光胶着在那只微微晃动的闻过铃上,仿佛想从那一声余音里,辨认出亿万年前自己遗失的初心。
阿芜的指尖在虚空中飞速划动,一道道旁人看不见的数据流瀑布般刷过她的视网膜。
她没有看仙帝,也没有看林亦,她的战场不在这里。
“殿下,”她低声报告,语气冷静得像一块冰,“城南,未时三刻,巷口王婆,诉其子三千年前死于第七矿区坍塌,抚恤未足,然人头税至今未免。”
“城东,未时四刻,观海茶楼,举人刘子昂,拍案斥‘丹心录’为禁书之谬,言此书所载丹方曾救其乡三条人命。”
“城西,未时五刻,绣坊学徒,质问工时……”
一条条被“静默瘟疫”强行抹去的异议,此刻正借着那一声铃响的余威,从记忆的深渊中挣扎着浮出水面。
它们起初微弱如萤火,却在死寂的夜幕中显得格外清晰。
这些声音并非直接传到塔顶,而是通过虹桥与此地建立的微弱共鸣,被阿芜的系统权限精准捕捉。
“《问录簿》的异议提交量正在以每刻钟翻倍的速度增长。”阿芜的眉头终于蹙起,“但评议会的处理流程依旧是死水一潭。所有新的诉求都被归入‘待审’状态,却无一进入实质评议。有人在后台强行卡住了流程……这不是技术故障,是人为的压制。”
旧的秩序,正在用它最擅长的手段——拖延与无视,进行反扑。
林亦没有看阿芜的数据,她的目光越过仙帝的肩膀,投向塔外那三百一十七座如同巨龙脊骨般横亘在夜空中的虹桥。
她知道,光有声音还不够,还需要一双双能看见真相的眼睛。
“阿芜,”她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塔顶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过来,“传我的令,将塔内所有封存的手札、血书、请愿书……尽数搬出,就在塔前的广场上,铺开。”
她顿了顿,补充道:“摆成一个圈,一个所有人都能走进去,都能看到的圈。”
一个时辰后,归墟塔下,原本空旷的白玉广场,变成了一座悲伤与愤怒的环形长廊。
那些发黄变脆的纸张、用血写就的布帛、刻着字的竹简,被小心翼翼地展开,在清冷的月光下,无声地诉说着被遗忘的苦难。
人群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敬畏地看着这座从未对他们开放过的禁塔,更惊疑地看着那些本该被封存在历史尘埃里的“罪证”。
林亦站在长廊的入口,在她身后,是面色复杂的仙帝与大公主。
她没有发表任何慷慨激昂的演说,只是抬起手,掌心一摊。
一团由空间法则析出的、如星云般璀璨的记忆碎片,缓缓升空。
光影投射在归墟塔斑驳的塔身上,画面清晰得仿佛昨日重现。
那是千年前的行刑场。
一个身形清瘦的男人,身着守塔人的麻衣,被重兵押跪在地。
他没有丝毫畏惧,只是平静地望着天空。
他就是初代守塔人,沈知寒。
画面一转,一张巨大的行刑令虚影展开,上面的罪名触目惊心——“妖言惑众,私设问录,动摇天心,罪当神魂俱灭”。
而在那行刑令的最下方,朱红的御笔批印旁,还有一个同样鲜红的署名。
人群中有人认出了那个签名,倒吸一口凉气。
“是……是太宰大人的亲笔!”
那个如今掌管着整个大衍仙朝律法评议会,被誉为“万世法宗”的太宰,竟是当年亲手埋葬“闻过”制度的刽子手。
投影中,沈知寒坦然赴死。现实里,广场上一片死寂。
林亦收回手,光影散去。
她环视着周围一张张震惊、愤怒、迷茫的脸,轻声说道,声音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我们总以为,沉默是软弱,是妥协。”
“可有时候,沉默,才是最狠的那把杀人刀。它杀死的,是真相。”
风吹过广场,吹动着那些承载了无数冤屈的纸页,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是在为她的话作注。
就在这时,大公主林知仪悄然来到林亦身边,她的神情无比复杂,既有对妹妹的赞许,也有一丝挥之不去的沉重。
她递上一枚温润的玉简。
“父皇让我交给你的。”她低声道,“他说……他累了,不能再替别人做决定了。”
林亦接过玉简,神识探入。
一段被尘封了无数纪元的诏令影像,在她脑海中展开。
那是一场发生在仙帝登基之初的朝会。
画面中,九位须发皆白、气息渊深如海的长老,将年轻的仙帝围在中央。
他们以“护国大阵需纯正唯一的信念之力维持”为由,逼迫仙帝签署那道“肃清异端”、废除“闻过铃”的联署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