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183 章:量产破局?铳声砺兵
正德三年(1508 年)?夏(六月二十八日)?虎豹营工坊兵工厂
晨光刚透过兵工厂的天窗洒进铸铳作坊,陆砚昭就踩着露水走进来。地上散落着数十支半成型的枪管,工匠们正围着水力砂轮忙碌,火星顺着砂轮转动的轨迹飞溅,落在铺着的防火毯上,烫出一个个小黑点。赵小匠蹲在角落,手中拿着个特制的木质模具,正往里面填陨铁粉末 —— 这是他昨夜熬了半宿琢磨出的 “膛线预制法”,能让螺旋膛线的间距误差控制在半分以内,比纯手工凿刻精准太多。
“指挥,您看这个!” 赵小匠举起模具,模具内壁刻着与膛线一致的螺旋纹路,边缘还留着细微的校准刻度,“按您之前说的‘等距螺旋’原理,我把陨铁粉末和高岭土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合,填入模具烧制后,能直接套进枪管里加固。昨天试了两支,膛线光滑度比手工凿的好三成,还省了一半时间。”
陆砚昭接过模具,指尖顺着内壁纹路滑动,触感细腻且间距均匀。他对着晨光举起模具,纹路在光下形成规整的螺旋阴影:“好办法!老周、老郑,你们带五个徒弟负责预制件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千二百度,烧好后必须用冷水淬火,保证硬度。陈猛,让猛虎卫调两百人来帮忙,一半负责搬运预制件,一半协助工匠打磨枪管,争取今天出十支完整枪管。”
陈猛刚领命转身,沈知薇就提着食盒走进来,肩上的飞鱼纹制服沾着些晨露 —— 她特意绕路去京城老字号 “冯记点心铺” 买了热乎的肉包子,给工匠们当早食。“王勇指挥使让我带话,宫里刚传了口谕,陛下后天上午在文华殿见你,让你把改良的火器带上。” 她打开食盒,热气裹着肉香散开,“另外,锦衣卫库房里的燧石火帽还剩两百枚,王指挥说都给咱们送来,下午就能到,正好装在面圣的火器上。”
陆砚昭接过一个肉包子,咬了一口,温热的肉馅驱散了晨寒:“太好了,有这火帽,演示时就不用担心点火问题。赵小匠,一会儿把待组装的母管都整理出来,等火帽到了,优先给面圣的十支铳装上。”
午时?兵工厂组装区
正午的日头毒辣,组装区的帆布棚却挡不住热浪,工匠们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枪管上,瞬间被高温蒸成白雾。老周正用细砂纸打磨子铳的储弹槽,砂纸在他手中灵活转动,槽壁渐渐变得光滑如玉。“指挥,按您的要求把储弹槽加深半分后,装药量能多一成,刚才试射时,弹丸初速度快了不少,射程比之前又远了十步!” 他举起刚组装好的盘龙铳,枪管上的螺旋膛线在阳光下泛着幽蓝光泽,像藏着一汪冷泉。
陆砚昭接过铳,走到组装区外的空地上 —— 百步外的老槐树树干上,猎鹰卫早已用红漆画了个碗口大的圈。他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左手托住铳身,右手扣住扳机,目光稳稳锁定红圈。深吸一口气后,手指轻扣,“砰” 的一声巨响,弹丸带着尖锐的破空声飞出,精准命中红圈中心,树皮碎片飞溅而出。
“精度够了!” 围观的工匠们齐声喝彩,赵小匠拿着游标卡尺跑过去,测量弹孔直径:“指挥,弹孔偏差不到两寸,比传统火铳的精度强五倍都不止!”
陆砚昭放下铳,指着扳机处道:“再把扳机的弹簧调软些,士兵们长时间握铳,手指容易酸,调软后扣动更省力。另外,子铳的尾部加个防滑纹,换铳时能抓得更稳。”
组装区外,猛虎卫的士兵们早已围得水泄不通。一名叫吴二的年轻士兵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子母铳的枪管,眼中满是向往:“要是去年在大同府有这铳,咱们也不用跟瓦剌骑兵拼刀了,百步外就能把他们打跑!”
“急什么?” 陈猛拍了拍他的肩,笑着递过一支子母铳,“现在就教你们用,三息内换完子铳才算合格。” 他演示着动作:拇指按下母管上的卡榫,空子铳 “啪” 地脱落,新子铳对准储弹槽一推,“咔” 的一声卡紧,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只用了两息。
士兵们立刻分成几组,轮流练习。刚开始时,不少人因为紧张,要么卡榫按不下去,要么子铳装偏,老周和老郑耐着性子在一旁指导:“别慌,子铳上有对准线,跟母管的槽对齐就行。” 陆砚昭也没闲着,时不时上前纠正姿势:“换铳时手腕要稳,不用低头看,凭手感就能找准位置 —— 战场上哪有时间给你低头?”
沈知薇看着士兵们笨拙却认真的模样,忍不住笑道:“当年你教我用绣春刀时,也这么有耐心。” 她想起正德元年成婚那天,陆砚昭在府中的演武场,手把手教她握刀的姿势,指尖一遍遍调整她的手腕角度,如今教士兵们用铳,还是一样的细致。
陆砚昭回头笑了笑,目光又落回士兵身上:“他们要拿着这些铳上战场,每一个动作都得练到肌肉记忆,才能在生死关头保住自己的命,守住咱们的防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