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07 章:战俘归京?铳锋再砺
正德三年(1508 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寅时?大同边军大营外
寅时的草原寒风如刀,大同边军大营外的官道上,一支押送队伍正缓缓启程。五十名雄狮卫身着玄色铠甲,手持奔雷短铳,将瓦剌首领巴图与百名俘虏围在中间 —— 巴图被铁链锁住双手,颈间套着铁枷,昔日的嚣张气焰早已荡然无存,只剩满脸的不甘与颓丧。
陆砚昭骑着黑马,走在队伍最前方,腰间的 “奉直大夫” 爵位牌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李岩快步追上来,递给他一件加厚披风:“陆大人,此去京城路途遥远,冬季天寒,你多保重。大同的防务你放心,我定会按你制定的计划,继续训练士兵,等月底第二批火器到了,就给各队配齐。”
陆砚昭接过披风,翻身下马与他拱手:“李将军,辛苦你了。巴图是瓦剌重要首领,押解途中绝不能出差错,我预计十日能到京城,处理完战俘事宜,会尽快赶回大同。另外,宣府那边已传信,陆砚青兄长会派骑兵支援,若瓦剌有异动,可随时联络。”
“放心!” 李岩拍着胸脯,“大同有奔雷短铳在手,再加上宣府的支援,定能安稳过冬。你路上也多留意,莲党余孽虽被肃清,却难保还有漏网之鱼。”
陆砚昭点头,翻身上马:“出发!”
队伍缓缓驶离,雄狮卫的马蹄声在寂静的草原上格外清晰。巴图抬头望向大同大营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栽在大明的新火器上,更没想到冬季的草原,竟成了瓦剌骑兵的 “埋骨地”。
辰时?大同边军大营
同一时刻,大同边军大营的中军帐内,气氛肃穆。陆砚昭离开前,已将防务暂交李岩,此刻李岩正与将领们围在沙盘旁,规划冬季巡逻路线。“从今日起,每日派两队骑兵巡查草原边缘,” 李岩指着沙盘上的 “黑风寨” 旧址,“这里是莲党余孽的老巢,虽已肃清,却需防瓦剌残部折返。另外,弹药库的守卫再加派三十人,防冻火帽按每人五枚发放,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将军放心!” 将领们齐声应道,手中的马鞭轻轻敲击沙盘,眼中满是坚定 —— 大同保卫战的胜利,让边军将士对奔雷短铳充满信心,更对守住边疆多了几分底气。
帐外传来一阵铳声,李岩笑着道:“走,咱们去训练场看看。士兵们刚学会骑马射击,正等着检验成果呢。”
走到训练场,五十名士兵正骑着战马绕场奔驰,手中的短铳对准两侧草靶 ——“砰!砰!” 的铳声此起彼伏,弹丸精准命中靶心,不少弹丸穿透草靶,嵌入后方的土墙。一名年轻士兵策马奔来,兴奋地喊道:“将军!五十步骑马射击,我们的命中率已达九成!有这新火器,瓦剌再来,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李岩望着士兵们的笑容,心中满是欣慰 —— 曾几何时,边军面对瓦剌骑兵只能被动防御,如今有了奔雷短铳,终于能主动反击,这便是军事革新带来的底气。
巳时?虎豹营工坊兵工厂
同一时刻,京城虎豹营的兵工厂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赵小匠戴着皮手套,正带领工匠们调试新造的短铳 —— 这支短铳与之前不同,枪管下方加装了一柄三指宽的铁制刺刀,刀刃泛着寒光,既保留了射击功能,又能应对近战。
“指挥不在,咱们更得把活儿干好!” 赵小匠对着工匠们喊道,手中的锤子重重敲在刺刀与枪管的连接处,“这带刺刀的短铳,陆指挥临走前特意交代,要在月底前造出样品,明年春天批量生产。你们仔细点,别让焊缝处有缝隙,不然近战的时候容易断裂!”
工匠们齐声应和,熔炉的火焰烧得正旺,陨铁在炉中渐渐熔化成液体,顺着模具流淌,凝结成带刺刀的枪管。沈知薇身着飞鱼纹锦衣卫制服,走进工坊时,正看到赵小匠拿着样品短铳试刺 —— 他将短铳对准草人,刺刀轻松刺穿草人的胸膛,拔出时刀刃滴血未沾。
“赵小匠,这新火器效果如何?” 沈知薇快步上前,眼中满是好奇。
赵小匠连忙递过短铳:“沈同知,您看!这刺刀是按陆指挥的图纸造的,能拆能装,射击时不影响精度,近战还能当刀用。刚才试了试,五十步内射击精准,三步内刺击有力,边军有了它,再也不怕瓦剌骑兵冲阵了!”
沈知薇接过短铳,掂了掂重量:“不错,比单独带刀轻便多了。月底陆砚昭从大同回来,看到这新火器,定会高兴。另外,工部送来的新陨铁已到,你按之前的标准,优先生产带刺刀的短铳,月底送大同的第二批火器,就加十支样品进去,让士兵们提前适应。”
“遵命!” 赵小匠拍着胸脯,“保证按时完成!”
午时?京城慈宁宫
午时的京城阳光正好,慈宁宫的偏殿里暖意融融。张太后坐在主位,皇后沈云舒、宸妃陆明瑶等妃嫔围坐在两侧,桌上摆着刚送来的大同贡品 —— 风干的牛肉与草原奶酪,都是陆砚昭托押送队伍带回的,特意献给后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