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26 章:瓦剌生隙?火器戍边
正德四年(1509 年)?秋(八月初一)
卯时的蓟州草原寒风渐起,望楼哨兵赵奎手持单筒望远镜,紧盯着西北方向的边境线 —— 三日前,他便发现瓦剌亲明派与反明派的骑兵在三十里外的河谷频繁对峙,空气中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息。
“队长,你看!” 身旁的士兵突然惊呼,指向河谷方向。赵奎定睛望去,只见反明派首领巴图的骑兵队突然冲向亲明派的牧地,马刀挥舞间,已有数名亲明派牧民倒在血泊中。
“快!传信给吴总兵,同时发信号给宣府、大同边军,按三镇联防预案集结!” 赵奎厉声下令,手中的信号旗随即挥动,红色烟火在晨雾中升起,划破了边疆的宁静。
片刻后,中军帐内,吴磊看着急报,脸色凝重。他对着传令兵道:“立刻按陆大人留下的密令行事 —— 调两千步兵驻守贸易口岸,防止冲突扩散;让远程铳手队占据河谷两侧高地,若反明派敢越界,即刻开火!”
“末将领命!” 传令兵领命离去,吴磊望着帐外的 “陆” 字大旗,心中暗叹 —— 陆砚昭回京前的部署,竟真的派上了用场,只是他没想到,刘瑾挑拨瓦剌的动作会来得这么快。
辰时的兵部衙门内,陆砚昭正与几位郎中商议连发火铳的边军调配方案,突然,蓟州的 “八百里加急” 军报被送到案前。他快速浏览后,眉头瞬间拧紧:“刘瑾果然动手了!瓦剌反明派突袭亲明派牧地,边境已爆发小规模冲突。”
“定远伯,需不需要奏请陛下派兵增援?” 郎中急切问道。
“不必,” 陆砚昭摆手,“蓟州、宣府、大同三镇联防已有准备,吴磊能应对小规模冲突。当务之急,是加快连发火铳的边军调拨 —— 传我命令,虎豹营先行调拨三百支连发火铳,由秦安率领夜枭分队护送,今日午时出发,三日内务必抵达蓟州!”
“末将领命!” 恰好前来汇报训练情况的秦安立刻躬身应道,转身便去筹备调拨事宜。
沈知薇这时从侧门走进来,递上西厂送来的密报:“马永成查到,刘瑾派去瓦剌的密使是东厂掌刑千户王三,此人已潜入反明派营地,正煽动巴图进攻蓟州边境。”
“让马永成密切盯着王三,” 陆砚昭道,“若能抓住他通敌的证据,便可一举扳倒张永与刘瑾!另外,你派人去通知马永成,让西厂配合锦衣卫,在京城搜捕王三的同党,切断刘瑾与瓦剌的联系。”
“明白!” 沈知薇领命离去,陆砚昭则拿起笔,快速写下给吴磊的密信 —— 他要让吴磊 “以守为攻”,既要守住边境,又不能扩大冲突,为朝廷解决瓦剌内乱争取时间。
巳时的西厂衙门内,马永成身着厂督官服,看着东厂密使王三的行踪地图,对属下道:“王三现在藏在瓦剌反明派的黑松林营地,派最得力的暗卫潜入,务必拿到他煽动巴图的证据 —— 记住,只许观察取证,不许动手,以免打草惊蛇!”
“是,厂督!” 属下领命离去。
这时,锦衣卫千户王勇前来交接情报,看着马永成有条不紊的部署,拱手道:“马厂督行事周密,定远伯果然没看错人。”
“不敢当,” 马永成淡淡道,“我与刘瑾有旧怨,扳倒他也是为了自己。另外,京城的王三同党已查到三人,都在东厂当差,何时动手?”
“等暗卫拿到王三的证据再说,” 王勇道,“定远伯交代,要一网打尽,让刘瑾无从狡辩。”
马永成点头,目光落在墙上的 “刘瑾党羽名单” 上,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 他在浣衣局受的屈辱,今日终于有机会一一讨回了。
午时的阳光洒在虎豹营火器库前,秦安正带领夜枭分队的士兵清点连发火铳。三百支铳整齐排列,枪身泛着冷光,每支铳都配有五十发弹药,装在特制的木盒中。
“都仔细检查清楚!” 秦安厉声吩咐,“这是第一批调拨给边军的连发火铳,绝不能出任何差错!三日后抵达蓟州,要立刻协助吴总兵布防,明白吗?”
“明白!” 士兵们齐声应和,手中的动作愈发谨慎。
赵小匠这时赶来,递上一本《连发火铳使用手册》:“秦副指挥使,这是我连夜赶制的手册,每支铳配一本,让边军士兵尽快熟悉操作 —— 里面特别标注了弹仓保养的注意事项,一定要提醒他们。”
秦安接过手册,郑重道:“多谢赵总领!我定会亲自督促边军学习,不辜负你与定远伯的心血。”
午时三刻,护送队伍准时出发。三百名士兵骑着战马,背负连发火铳,在尘土飞扬中朝着蓟州方向疾驰而去 —— 这支承载着大明强军希望的火器队伍,正奔赴边疆,守护着国门的安稳。
未时的司礼监内,刘瑾正焦急地等待着瓦剌的消息。张永站在一旁,小心翼翼道:“公公,王三已煽动巴图集结五千骑兵,预计明日便会进攻蓟州贸易口岸,只要冲突扩大,陛下定会怪罪陆砚昭防务不力,到时候咱们就能重掌主动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