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57 章:新政遇阻?边尘又起
正德十三年(1518 年)?秋
北方的秋收时节本该是丰收的喜悦,可山东、河北等地的农田里,却透着几分焦虑 —— 农桑新政推广到北方后,江南改良的稻种因气候寒冷、生长期不足,产量远低于预期,部分农田甚至出现绝收,农民们围着农技官,满脸愁容地询问对策。
负责北方农桑推广的工部侍郎李默,匆匆赶到京城,直奔内阁。“杨首辅,北方稻种适配出了大问题!” 他将一份奏折递上,语气急切,“江南稻种在山东仅收三成,河北更差,农民们已开始抱怨,若不尽快解决,恐影响新政推行,甚至引发民怨!”
杨廷和接过奏折,眉头紧锁,立刻让人传召陆砚昭、王勇与户部尚书张启议事。“北方是大明的粮仓之一,若粮种问题不解决,不仅农桑新政会受挫,明年边境的粮草供应也会受影响。” 杨廷和看着众人,“诸位卿家,可有应对之策?”
张启率先开口:“臣建议先从江南调拨 5 万石粮食,紧急支援北方,缓解农民的缺粮困境;同时,由户部拨款,补贴受损农民,避免他们因绝收而流离失所。”
陆砚昭则道:“光靠救济不够,需从根源上解决粮种问题。赵小匠的装备后勤部虽以造火器、农具为主,但也有不少懂农械的工匠,或许能让他们协助农技官,改良稻种或农具,适配北方气候。另外,可派藏锋队去北方偏远地区,调查当地传统粮种,看看是否有可改良推广的品种 —— 藏锋队擅长侦查,能快速收集各地粮种信息。”
王勇补充道:“锦衣卫可协助督查地方官员,防止有人借粮种问题克扣补贴、煽动民怨。目前已有情报显示,山东部分地方豪强因新政触动利益,正暗中散布‘新政害民’的谣言,需尽快查处。”
杨廷和点头:“就按诸位的建议办!张尚书负责调拨粮食与补贴,陆爱卿协调藏锋队与后勤部,王爱卿查处造谣豪强,务必在一月内稳住北方局势!”
当日午后?枭龙卫后勤部
赵小匠正在指挥工匠们赶制改良农具,陆砚昭的到来让他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公爷,您怎么来了?是新的火器订单吗?”
陆砚昭摇头,将北方粮种的问题告知:“现在需要你派懂农械的工匠,协助农技官改良稻种或农具,比如制作可保暖的育苗棚,或改良犁具适应北方土壤。另外,藏锋队要去北方调查传统粮种,你需为他们准备适合北方山地的侦查装备,比如防滑的靴子、轻便的帐篷。”
赵小匠立刻应下:“公爷放心!我这就挑选 20 名懂农械的工匠,明日一早就出发去山东;藏锋队的装备,今晚就能准备好,保证不耽误他们的行程。”
陆砚昭点头,又叮嘱道:“工匠们去北方要注意安全,让他们带上防身的短铳,遇到问题可联系当地锦衣卫。粮种改良是大事,务必重视。”
三日后?北方山东
藏锋队 100 名将士身着便装,分成 10 组,前往山东各地调查传统粮种。沈锋带领的一组来到沂蒙山区,当地老农告诉他们,山中有一种 “耐寒粟”,生长期短,耐旱耐寒,产量虽不如江南稻种,却适合北方气候,只是因颗粒小、口感粗糙,一直未被重视。
“老伯,您能给我们一些‘耐寒粟’的种子吗?我们带回京城,让农技官改良一下,或许能提高产量、改善口感。” 沈锋客气地请求。
老农笑着点头:“只要能让地里多产粮食,让百姓们吃饱饭,几袋种子算什么!你们要是需要,我这就去给你们装。”
藏锋队将士们随后又在附近几个州县,收集到 “抗冻麦”“耐旱豆” 等多种传统粮种,详细记录下每种粮种的生长周期、产量、适应土壤,还绘制了分布图,准备带回京城交给农技官。
与此同时,王勇派来的锦衣卫已在山东抓获了 3 名散布谣言的豪强,从他们家中搜出与前叛党余孽的往来书信 —— 这些豪强不仅想阻挠新政,还想勾结草原部落,再次制造混乱。锦衣卫将他们押往京城审讯,很快平息了当地的谣言。
同一时间?宣府边境
平静了数月的宣府边境,再次出现异动 —— 兀良哈部的小股骑兵频繁越过边境,试探明军的防御,还劫掠了两处边境村落,抢走了不少牛羊与粮食。陆砚青立刻派人将消息送往京城,同时加强宣府的防御,命林峰率右营将士在边境巡逻,防止敌军大规模袭扰。
“这些兀良哈部的人,定是看到北方粮种出问题,以为大明内部不稳,才敢再次来犯!” 陆砚青看着边境传来的军报,对身边的副将道,“传我命令,边军与右营将士加强戒备,若敌军再敢越过边境,就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副将躬身领命,转身去传达命令。陆砚青则走到地图前,目光落在黑风谷的方向 —— 那里曾是联军残部的聚集地,如今虽已肃清,却仍需警惕兀良哈部以此为据点,发动突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